【说明】
本文选自《袁宏道集笺校》。文章主旨主要不是在写记游,而是评点天目山的绝妙之处。文章开头,作者用“幽邃奇古”四个字概括出天目山的特征,又用“不可言”三个字赞叹其奥妙。接着又一一细数天目山的“七绝”。生动的笔调、明快的语言是本文特色,点出独绝处即止,不铺叙,不渲染,但却依然令人感到新奇。
【原文】
天目[1]幽邃奇古[2]不可言,由庄至颠[3],可二十余里。
凡山深辟者多荒凉,峭削者鲜迂曲[4];貌古则鲜妍不足[5],骨大则玲珑绝少[6],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7]: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盈山皆壑,飞流淙淙,若万匹缟[8],一绝也。石色苍润,石骨奥巧[9],石径曲折,石壁竦峭[10],二绝也。虽幽谷县岩,庵宇皆精,三绝也。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声甚小,听之若婴儿声,四绝也。晓起看云,在绝壑下,白净如绵,奔腾如浪,尽大地作琉璃海,诸山尖出云上若萍,五绝也。然云变态最不常,其观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状。山树大者几四十围,松形如盖,高不逾数尺,一株直万余钱,六绝也。头茶之香者,远胜龙井,笋味类绍兴破塘[11],而清远过之,七绝也。余谓大江之南,修真栖隐之地,无逾此者,便有出缠结室之想矣[12]。
宿幻住之次日[13],晨起看云,巳后登绝顶,晚宿高峰死关[14]。次日,由活埋庵寻旧路而下[15]。数日晴霁甚[16],山僧以为异,下山率相贺。山中僧四百余人,执礼甚恭,争以饭相劝。临行,诸僧进曰:“荒山僻小,不足当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17],山僧不劳过谦,某亦不敢面誉。”因大笑而别。
【注释】
[1]天目:天目山,古称浮玉山,在浙江临安县北。分东西两支,双峰雄峙,并多为怪石密林。相传峰巅各有一池,左右相望,故称“天目”。
[2]幽邃奇古:是说天目山处于偏僻深远之地,姿态奇特,神貌古老。
[3]庄:指的是天目山下双清庄。相传梁昭明太子萧统在西天目读书,在东天目参禅,曾双目失明,以东西天目泉水洗眼后复明,故名双清庄。颠:同“巅”,山顶。
[4]峭削:像刀削过那样陡峭。鲜(xiǎn):稀少。以上两句是说,处于深僻的山大多荒凉,陡直峻峭的山则很少有迂回曲折的妙趣。
[5]貌古:指山的神气容貌显得古老。鲜妍:鲜艳美丽。
[6]骨:指山的骨架。这句是说,高大的山很少能给人精巧灵便的感觉。
[7]石峻:石头又高又大。毛枯:草木枯败。毛:指草。
[8]缟:白色丝织品。
[9]石骨奥巧:是说山石的骨架结构很巧妙,难以形容。奥巧:透漏巧妙。
[10]竦峭:笔直挺立,极为陡峭。
[11]破塘:浙江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作者《食笋时方正月》自注说,他的好友山阴人陶石篑“屡称破塘笋”。
[12]出缠:佛教语,指脱离了人间烦恼的束缚。结室:佛教语,指佛门弟子聚会祈祷吉祥。
[13]幻住:天目山上的寺名。
[14]高峰、死关:都是天目山上的地名。死关,天目山地名,地形险恶,故名。
[15]活埋庵:天目山上的小庙宇,其境幽邃,竹石皆秀。
[16]霁:雨后转晴。这句是说,一场雨后,连续好几天十分清朗。
[17]“天目”句:是说对天目山来说,我们也有一份,与我们也有一些关系。“某”,谦称自己。“些子”,一些,一点。分(fèn):同“份”,份额。
【译文】
天目山幽静深邃奇古,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从山脚下的双清庄到山顶,大约有二十余里路。
一般来说幽深偏僻的山大多比较荒凉;陡峭如削的山很少有盘旋迂回的山路;苍朴的山很少有光彩艳丽的景色;磅礴的山很少有玲珑精致的感觉;以至于山高水就缺乏;岩石陡峭的山就缺少茂盛的植被。这些都是山的不足之处。
天目山满山都是深沟,瀑布水流发出淙淙的水声,如万匹白色的丝绢,这是天目山的第一个绝妙之处。石头的颜色青色润泽,山石的棱角透漏巧妙,用石头铺成的小路上曲曲折折,石壁高耸陡峭,这是天目山的第二个绝妙之处。即使在山谷悬岩处,寺庙都很精致,这是天目山的第三个绝妙之处。我的耳朵不喜欢听到打雷的声音,但天目山打雷的声音非常小,听起来就像婴儿的啼哭声,这是天目山的第四个绝妙之处。清晨起来看天目山的云彩,在悬崖下,白净得像棉花一样,飘荡变幻如同浪花,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片五光十色的天地,仿佛到处都是美丽的琉璃,每座山峰的山顶突出于云海之上,如同漂浮的浮萍,这是天目山的第五个绝妙之处。然而云彩的变化最不同寻常,它的样子非常奇特,如果不是久居山里的人,根本不能详知云彩的形态。天目山高大的树木,树身粗的几乎有四十围,松树的形态如同华盖一样,树高不过几尺,一棵树价值万余钱,这是第六个绝妙之处。天目山每年第一次采摘的芳香扑鼻的茶叶,比龙井茶还要香甜。竹笋的味道像绍兴破塘所产的竹笋,但更加清嫩香甜,这是天目山的第七个绝妙之处。我认为,长江的南面,是隐居深山,修心悟道的地方,没有比天目山更好的,于是我就有了脱离尘世的烦恼隐居山林的念头。
住宿在幻住寺的第二天,早晨起来看云,巳时后登上了天目山的最高峰,晚上住在高峰死关。第二天从活埋庵沿着原来的路下山。这几天天气十分晴朗,山寺的和尚认为天气反常,下山时互相祝贺。山寺的和尚有四百多人,行礼非常恭敬,相互争着用饭招待我。等到要走的时候,山里的和尚说:“天目山偏僻而且小,不足以担当贵客的观赏,怎么办?”我说:“天目山也有些我的一份子,山僧们不必过于谦虚,我们也不敢当面称赞。”于是众人大笑着分别。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1270095.html
相关阅读:高考备考指导:语文不同题型拿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