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如何才能做到“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高考文言文翻译如何才能做到“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在历年高考的文言文试题中,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都是必考的题目,一般是翻译两句,分值为5~6分。这一考点要求考生能够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翻译所提供的文言语句,做到文从字顺,简明规范,畅达流利。这是综合性的考查,也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是检查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知识梳理】

文言文翻译,应坚持以直译为主、直译优先的原则,确切地表达原文原意。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译意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当然不管是直译还是意译,都要求做到“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1.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庙号、谥号、书号、物名、政区名、典章制度、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有些文言词语,比如发语词或者起延缓语气、凑足音节、倒装句的标志作用的虚词等无须译出,翻译时要删掉。

3.在文言文中,常有一些省略句,翻译时一定要根据上下文的文意,适当补充,待语意完整地翻译出来。补全省略成分,对于得高分来说非常重要。

4.在翻译时,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语,或词的结构古今相同而意义却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另外还有通假字,使动、意动等活用的词语,也要注意替换。

5.文言文有一些特殊句式,如倒装句中的“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在翻译时一般要进行调换,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注意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要注意保留不变的字词,删除无用的虚词,补充省略的部分,改换不同的词语,调整倒装的语序,这样我们的文言文翻译就能够真正文从句顺了。

【解题技法】

1.通读语句、整体理解。这一步很重要,翻译的第一步要从整体理解句意入手,不要一拿到题目就一个字一个字去抠,那样会出现前后不照应、句意不通顺等毛病,而且也容易走入死胡同。初读句子,只要理解句子的大意就行,这为下面推断词义打下基础。

2.找得分点、发现“生词”。这一步是关键,因为考翻译的句子,一定有几个得分点,突破这些点是解题成功的关键。遇见不理解的“生词”可以用笔先把这些字圈出来,也可以借助考题提供的信息帮助解决:

①通过字形推知字义。如:缧绁,捆绑犯人的绳索。

②通过组词来解释词义。即以文言本字为核心,多组几个相关的词。借助已知的成语(词语)判断词义,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如:胫,不胫而走。

③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来推知词义。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3.理清句式,调整语序。在很多情况下,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是翻译的重要得分点,如果没有看清句式,翻译出来的句子会出现结构混乱的现象,如果不能把特殊句式表达清晰,也是翻译扣分的重要方面。所以,翻译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语序理顺,适当调整。

4.草拟底稿,抄写清晰。翻译时,一些比较难的句子,可以先打个草稿,等到答案确定以后再认真誊写到试卷上,这样既可以保证答案的思路清晰,又可以保持卷面整洁。

总之,做翻译题的时候,要先有踩点得分的意识,要洞悉命题者考查的意图,要抓住翻译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采用优先直译的原则,力争做到字字落实,文从句顺,这样,我们就能从容应对高考的文言文翻译了。

附录:

文言文句子翻译歌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字字落实。

切勿漏译,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完毕。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顺畅,考试优异。

【高考真题】

2019年上海秋季高考卷第20题: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6分)

(1)里人疾周者,人其姓名,遂被摄。

(2)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解析】(1)题的得分点是定语后置,翻译时必须把语序调整好才行,实词“疾”、“摄”需要解释到位,方可得3分。(2)题的得分点是“比”、“谒”、“引”三个词语,三个字的解释不可遗漏。

参考答案:(6分)(1)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2)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

2019年上海春季高考卷第19题: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1)后讹为“痴”,殊失忠厚气象。

(2)读无所成,犹胜腐烂箧箱,旋致蠹书之变。

【解析】细解:第一步看句式,第(1)题是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出省略成分,后把“?”讹为“痴”。第(2)题省略了两个介词“于”,“犹胜(于)腐烂(于)箧箱”;还有被动,“蠹”,被虫蛀。第二步再看有无专有名词,如“箧箱”,都是盛书的箱子,一般不译。第三步看有没有生冷的实词以及此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如“讹”,错讹;“致”,招致。第四步再根据虚词研究语气,如“殊”、“犹”、“旋”。最后再看是否有需要意译的词句,如“蠹书之变”,直译为“被虫蛀的变故”,答案译为:被虫蛀。

【参考答案】(6分)(1)后来(把“?”)错成“痴”,就很失厚道的意味。(“讹”、“殊”、“气象”各1分)(2)即使读书没有什么成就,也要比让书烂在书箱里,很快招来被虫蛀坏的后果要好。(“成”、省略介词“于”、“旋”各1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1296955.html

相关阅读:特级教师送来临考前语文“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