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承林
导入语是一节课开始时,教师为引入新课所说的话。导入语贵在自然、贴切,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精心设计”须在点上,不能摆噱头,制造所谓的“轰动效应”。何谓点?我认为沟通、引趣、布疑是设计导入语的关键和焦点。
一、沟通
导入语的“沟通”首先是心灵的沟通。“亲其师,信其道”,一踏上讲台就用亲切的目光、关切的眼神构建起信任的桥梁,用简明扼要的讲述沟通新旧知识,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媒介进入新课的教学。
在学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时,我的导入语设计就充分考虑到“温故而知新”:“山水景物,历来被许多的文人墨客所吟诵。上学期我们曾学习了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南朝梁代吴均的山水小品——《与朱元思书》。”
二、引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上课就应抓住学生的心,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斑羚飞渡》这一课时,看着我提来的录音机,学生的眼神中透着疑惑。“今天我要给大家上节音乐课,和大家分享一首歌曲。”我接着转身在黑板上写上“韩红《天亮了》”。孩子们格外地兴奋,有的按捺不住开始交头接耳。我没有制止,只是轻轻地按下“PLAY”键。听着歌曲中对爸爸、妈妈的深情呼唤,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忧伤。在凄美、婉转的音乐结束而又重新开始的那一刻,我调低音量,开始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潘子杰的父母用双肩创造出奇迹,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再听音乐,孩子们已热泪盈眶。这时让学生走进文本,相同的故事又在斑羚身上重演,相信理解文本已不是问题。
三、布疑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始”。但教学不是提几个巧妙的问题就算大功告成,让学生在你从容不迫的语调、异峰突起的语势中发现问题,并欣然去质疑才算高明。在教学《伟大的悲剧》时,我只用了一个强调性的重音,一个回味的顿歇和一个故作深思的神态,可爱的孩子们便立即开始了思考。很快,他们就提出了两个关键问题:什么悲剧?失败为何伟大?接下来的讨论更是激烈,肯定、否定并加以补充,在热烈的争辩中已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
其实导入语就是要发挥语言的激情作用,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意境和氛围中,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1322376.html
相关阅读:和氏璧文言文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