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别现象的真伪、理解科学技术的依据、解析生命本质等问题,都依赖于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概念体系。而高中生物教学由于课时的限制和实验环境的恶劣,学生只局限在概念的字面意思,容易遗忘,对概念的理解不透彻甚至出现偏差,从而导致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难以提高。根据2019年修订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要求,课程要凸显科学本质,需要加强并重视概念的学习,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提高概念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理论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巩固概念教学的效果刻不容缓。
2“做中学”与“概念教学”结合的价值
“做中学”是一种基于动手操作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强调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时既动脑又动手,强调学习中的主动性和探究性。传统演绎式教育仅教具体概念和知识,而“做中学”是让学生参与问题的发现,观察与实验,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技能,在获得重要的科学概念的同时,理解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逐渐构建知识体系。这与概念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吻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做中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渗透到概念教学,让枯燥而抽象的知识得到具体化、现象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进行生物概念教学与“做中学”结合的方法
3.1感知概念
学生经过初中的生物学习,对该学科有一定感性认识,加上一定的生活经历和媒体的宣传传播,在教师讲授新课前,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先入为主的了解,这些了解被称为“前概念”。教师对概念的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动机,在此过程中难免与“前概念”的认知发生冲突。教师应在导入环节中激发学生原有知识与新内容的对峙,诱导学生积极的思考,通过实验的佐证,比较鉴定,纠正学生脑海中错误的认知,使概念得到完整的阐述。例如:核心概念中有“动物细胞、植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等结构,以进行生命活动”。学生以往认为细胞核仅仅是遗传物质的存储场所,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仍能继续存活,且只有一个细胞核。教师在导入时,超越课本的素材,展示双核和无核的细胞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寿命只有120d?有些细胞为什么具有两个核?细胞核除了遗传外还具有什么作用?通过对课本资料实验的层层分析得出细胞核是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鸡蛋:未受精的蛋黄是一个细胞,细胞核在哪里?如果没有细胞核鸡蛋还能孵化吗?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一个富有启发和探究性的导入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感知概念并增强继续学习的动力。
3.2形成概念
在情境分析和教师引导中初步形成概念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教师依据概念本身的难易,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抽象且容易遗忘的概念,“做中学”的探究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还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如细胞呼吸是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核心概念,其中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本质以及两者间的区别,又往往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讲述此概念前,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完成“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的方式”的实验或进行酿制葡萄酒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运用表格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表1)。由此,总结出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本质是: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的过程。再由两者的区别,细化到具体概念中的差异。“做中学”教学模式为高中生物教学中复杂的概念教学提供了重要有效的解决途径。
3.3深化概念
现在高中生物内容广泛丰富,知识点多而零碎,若教师单纯地完成教学任务,不对内容进行迁移和整合,会造成学生对该学科无法形成系统的认识。学生复习时,如盲头苍蝇般无从入手。“做中学”不只局限于实验操作,还包含动手画概念图,把章节内或章节间的知识通过组块联系在一起。在教材的章末自测中也不乏要求学生完成概念图的练习,可见编者十分重视让学生把知识进行连接。高中生物概念之间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的联系,概念图在形成概念体系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高中复习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利用概念图促使学生清楚区分相近概念,如同化作用、异化作用、自养型、异养型、需氧型、厌氧型(图1)。
3.4运用概念
概念是了解事物真相,辨别科学真伪的依据。学生通过概念联系实际生活,解析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现象,教师可以引发学生通过小实验小发明将概念运用到生产中。对于必修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教学,大部分教师都会直接提到生长素有两重性,展示图片让学生通过感性认知记住即可。更好的方法是与“做中学”结合,让学生搜集生长素运用的资料或在校园里寻找可能与生长素有关的植物现象拍照,进行讨论分类:促进植物生长的最适浓度又是多少?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完成探究实验,绘制曲线。这样书本上冰冷的文字马上变成生动的现象。生物作为一门贴近生活的科学,仅纸上谈兵是不够的,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拓展视野,看看写在课本的概念,如何变成生产力,是该学科的一大魅力。
4总结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线教师在保留传统教学的优点之余,要力求变革与创新,使生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具有探究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在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得到政府高度重视,吸引了像施一公等优秀科学家回国参与科研建设,未来也肯定需要更多的人才。但中学课堂若还是把生物地位停留在理科中的“文科”,要求学生对概念死记硬背,怎么能挖掘学生内在探求科学求真知的潜能呢?所以,教师要从课堂入手,不求“快”,不求“效益”,而是真正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出发,引入“做中学”等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概念教学结合,并渗透到各个环节中,为基础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举一反三,延伸知识,运用知识,成为学科人才。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1334671.html
相关阅读:生物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