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的独特风景──科学家访谈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普通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独创的“科学家访谈”所体现出的创新特点,同时对如何充分运用这一独特的亮景资源做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    生物   教材   科学家访谈

 

当您打开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时,您一定会立即被教材中一道独特的亮景深深吸引——带您走进新课程的已不再是传统的“绪论”,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家访谈”。

 

与旧人教版绪论相比,新课程“科学家访谈”充分地体现了许多独到的创新理念。那么,以“科学家访谈”代序究竟有着怎样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广大中学生物教师才能怎样充分地认识和运用好这一独特的亮景资源?下面,笔者就上述问题谈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1.新课程“科学家访谈”与旧人教版“绪论”比较

 

与旧人教版绪论相比较,“科学家访谈”突出表现出以下多方面明显的特点:

 

 

绪论

科学家访谈

在教材中所处位置

必修教材第一册正文之前

 

选修教材正文之前

新课程各选修模块正文之前

数量

2

3

呈现方式

主要以描述的语言直接呈现

以对科学家访谈形式呈现

主要内容

对教材内容、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学习生物学的方法意义等做简要描述

由生物学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介绍其奋斗和成长的历程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目的意义

使学生能够从宏观上了解生物学的主要内容及主要发展过程,认识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建立起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高尚的人生价值观

  

2.以“科学家访谈”代序的独特价值

 

2.1 以“科学家访谈”代序,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帮助学生发展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访谈对话例一

 

问:你能不能给我们谈一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两件事?

 

答:还是在前苏联留学期间,有一次,我在教研室里汇报自己的初步研究成果:南北两个取样地点的田鼠,存在能量代谢方面的差异。但是,教研室里有一位老师提出了反对意见:这种差异,可能是个体差异,就像人有高矮胖瘦一样,而不是种群水平上的差异。这使得我需要进一步检验自己的结论是不是可靠。在寻找新证据的过程中,我使用了生物统计学的方法,从而使得到的结论更加精确、可靠了。这使我认识到,无论是做科学研究,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多听意见,尤其是要听得进反对意见。兼听则明!道理虽简单,但要做到却不容易。(与孙儒泳院士一席谈)

 

探究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重要方法之一。从与孙儒泳院士的这一段对话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与传统的“绪论”相比较,“科学家访谈”代序,更体现了《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

 

2.2 以“科学家访谈”代序,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认知规律,更加有利于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在认知与情感方面,新课程不仅仅强调情感因素参与对于维持学习活动的意义,而且看到了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群体工作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立价值,将这些方面视作人生命整体发展的组成部分,自觉地将这些品质的培养视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目标,全面体现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访谈对话例二

 

问:现在的许多科研项目,都是由多位科研工作者组成的课题小组完成的,有时还需要省际、甚至国际间的合作。合作精神对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是不是很重要?

 

答:的确很重要。随着科学的发展,对一个科学问题的阐明,往往需要多个领域的研究作甚而。而每一位研究者都有他的专业局限性。如果能够以团队的形式协同攻关,发挥每一个人的智慧和特长,就会大大地加快科学研究的进程,“众人拾柴火焰高”嘛。其实不光科研工作,现代社会的很多工作都需要集体合作来完成任务。因此,团队精神,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与杨焕明教授一席谈)

 

通过与杨焕明教授的这段简短对话,可以看出,以“科学家访谈”代序,采用了面对面的访谈形式,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有一种直接和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的感觉,感到无比亲切,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且也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调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最终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

 

2.3“科学家访谈”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教育价值,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访谈对话例三

 

问:当时在实验室里,你们做了多少次实验?是不是经历了很多次失败?

 

答:搞科学研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合成胰岛素的过程中,因为一开始思路就比较正确,我印象里失败的次数不是很多。

 

问:为了保证设计的实验方案尽可能科学、合理,你们事先做了哪些工作?

 

答:当时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了解人家做过的实验,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是怎么失败的,分析别人失败的原因,然后再制定我们的实验方案。事实证明,这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避免少走很多弯路。牛胰岛素合成得以顺利进行,与科学的工作方法是分不开的。(与邹承鲁院士的一席谈)

 

显而易见,以“科学家访谈”的形式将更加有利于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更加有利于正确地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彰显“科学家访谈”的价值

 

很多次参加新课改的培训,也多次与同行们互相交流。然而,我深深地体会到,有关新课程的第一节课上什么内容以及怎样上好新课程的第一节课的讨论和交流、评价,实在太少。由于新教材理念和内容的变化,许多的教师都一致认为新课程的第一节课“没什么内容可讲”!甚至于将“科学家访谈”理解成有点像“讲无内容,不讲不妥”的“鸡肋”。因而一些教师在第一节课时便“让学生自己看书”,或者将第一堂课上成简单枯燥的“说教课”。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方面,主要是教师自身的新课程理念。我们是否可以反思一下:什么是“内容”?我们要讲的“内容”是什么?是否在我们潜意识中的所谓教学的“内容”仍更多在停留于“知识”这一层面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这些被忽略了的“内容”恰恰正是新课程所重点关注的“内容”!另一方面,对于身在教学改革一线的教师,教师们所直接依赖的教学参考信息有很多主要直接来自《教师教学用书》。事实上,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并没有对“科学家访谈”一节内容的教学做具体而明确的分析,甚至于基本没有再提及这一内容!这是否也会给老师们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这个内容其实是可有可无!?相反地,与旧版教材所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包括选修和必修)中,对《绪论》主要内容及特点、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知识结构、教学目的及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建议等都有明确的说明与指导。

 

应当充分地认识到,以“科学家访谈”代序,是一次大胆的创新。笔者认为,要能够全面挖掘“科学家访谈”中所潜在的价值,实现新课程理念,首先,广大教师必需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必需实实在在地以新课程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相关专家们在编写相关教科书及教学参考资料的时候,也应当更多地从教师这一角度去地关注一下“科学家访谈”内容,提出更多相对较为具体的指导性的建议。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139779.html

相关阅读:利用触屏一体机辅助生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