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届高考政治备考:集中热点解读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摘要:高考在即,为了帮助考生们掌握方法,特分享13届高考政治备考,供大家阅读!

调整经济结构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一、【热点背景】

结构调整始终是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主题,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势下,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更是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从十二五规划到党的十八大,到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放在突出位置。

“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摘自十八大报告

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关键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化解产能过剩的矛盾作为工作重点,总的原则是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要加强对各个产能过剩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化解方案。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加快科技创新,加强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要合理安排生产力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重大项目,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摘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二【知识链接】

(一)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性与紧迫性:

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面临与日俱增的外部压力和内生动力,被迫调整和自觉调整两种力量正在汇集,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倒逼机制和正逼机制。

1、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导致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

随着廉价劳动力的减少、最低工资标准和农民工工资的大幅提高,使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逐步消退。同时,我国土地价格则连年上涨,加剧了传统比较优势的弱化。这使原有传统产业向综合成本低的内陆地区或周边国家转移。

2、三大产业的现状形成自身结构调整的内在压力

农业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薄弱,耕地、水资源对农业增产的约束不断强化。第二产业比重过大,高度依赖重化工业,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呈现“大而不强”局面。第三产业发展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3、投资带动性不强,居民消费比重低,内外需发展失衡。

在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中,外贸出口的大幅下降,成为拖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因;投资增长速度持续明显超过消费增长速度,表明投资与消费的比例也不协调。居民消费率不到35%,这样的消费率很难支撑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

4、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明显上升。

追求公平正义就是要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和机制,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从经济层面讲,就是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然,这正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5、来自国际社会的多重压力上升。

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目前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己居世界前列,且难以在短期内出现根本性转变,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压力将持续存在,且有增无减。这在客观上会促使我们加快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在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的同时赢得自身的发展权利和发展空间。

确保能源资源供应安全的压力。中国能源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因而要加强节能减排,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这必然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提高经济和产业的技术水平。

6、代际之间的消费倾向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新生代市民和农民工可能会使全社会消费倾向逐步提高。目前在城市中出现的所谓“月光族”和“啃老族”,这都是新一代年轻人消费倾向高的表现。在消费结构上,新生代农民工正在从温饱型转向发展和享受型。这将促使消费结构的升级,进而引导产业结构升级。

 (二)今后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举措

1未来经济结构演变的基本方向和内在要求。

根据中国的“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和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中国经济结构演变的未来方向和内在要求被描述为“四个发展”和“四化”。

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努力把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改变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状况的过程,转化为新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绿色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创新发展。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幅提升重点产业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与创造大国的转变。

包容发展。从国内来讲,主要是要践行以人为本理念,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使发展过程由全体社会成员更好地参与,发展成果由全体社会成员更好地共享。从国际来看,就是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在中国自身的快速发展中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在与各国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中为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更大的空间,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高端化。既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使之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又要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面改造升级,推动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演进,逐步提升中国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轻型化。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尤其要重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相辅相成、共同提高。要注重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增加服务业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中国的产业转型不是简单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更多应是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劳动知识密集型转变,实现扩大就业与转型升级的有机统一、推动增长与节能减排的有机统一。

信息化。要紧跟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大力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改造提升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维护信息安全,深度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使信息化转化为先进生产力。

一体化。主要包括: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工市民化,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融合发展等。要顺应这种趋势,从多方面、多层次上推进国内发展的一体化进程。

2 若干政策举措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欧洲债务危机还在蔓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中国既要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推动结构优化升级,又要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质量提高。

(1)调整投资、出口和消费“三架马车”比例失衡的结构性问题。

在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大需求中,要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形成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通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消费环境,大力培育消费热点,着力扩大服务消费,积极发展新型消费业态等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把以政府投资为主转变为政府和社会共同投资,把以城市投资为主转变为城乡共同投资,把东部地区投资为主转变为东中西部共同投资,要更多投向农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更多转向民生领域;要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打造出口产品品牌,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2)调整、完善分配政策,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在保持企业和政府收入继续增长的同时,加大收入分配调整的力度,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以及进一步完善医疗、教育、社保等各项制度,促进就业、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

(3)调整三大产业结构,及产业内部结构。

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三大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关系协调和升级。要继续加强第一产业,巩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提升第二产业,增强第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坚持科技创新、节能降耗,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发展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让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三大产业都需要进一步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作用。

(4)调整区域经济结构。

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优化生产力布局,着力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新格局。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克服盲目和重复建设,形成全国各地区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上,要注意处理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关系。要让每一个地区都能够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共同发展。同时,各个区域之间要有合理的功能定位;东部地区要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方面走在前列;中部地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是加强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建设,加强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西部地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根据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5)调整城乡结构,在继续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着力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乡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核心就是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实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战略。要充分发挥大城市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节约土地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等优势,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小城市适合于农民转移,基础设施投资相对较少,便于管理等优势。要制定适合于城市发展的综合政策体系,清除城市发展的体制障碍,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使农村和城市的发展相协调。

(6)调整外贸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在努力稳定出口规模的同时,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扶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产品出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调整出口地区结构,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调整外贸结构,要把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高素质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招商引智”转变。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各类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开展海外资源、技术合作。

(三)中小企业发展对结构调整至关重要

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市场竞争机制的发挥,防止市场经济停滞等问题,而且是一个提高收入水平,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重要机制。我国中小企业难以实现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许多经济社会矛盾的主要诱因。

当前,论及小微企业困难,普遍认为存在吸收人才难、创新能力弱、开拓市场难、经营成本高、管理水平低和融资环境差、税费负担重等问题,但大都应该依赖市场和企业自己解决。唯融资环境差和税费负担重是阻碍小微企业发展最突出且市场法则失效、企业家难有作为的问题,而这正是政府应着力的环节。

首先,破解融资环境差、融资难且贵的问题。

要真正让社会资本进入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使我国的银行业真正形成大中小银行和不同功能性银行并存的完善结构体系,才有利于银行业充分有序竞争和利率市场化格局的形成,使银行真正成为商业银行,为不同的实体经济提供差异化的资金需求;要创新银行业监管机制与信贷制度,形成对大中小银行以及不同功能性银行的差异化监管机制,和大中小微企业信贷的差异化审核制度。国家也应安排相应的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用于对中小企业的专门扶持。

其次,减免税费,破解负担重问题。

在现有政策措施基础上,以立法形式减免小微企业的税费,并进一步提高和扩大减免额度与范围。如营改增试点一年减税426.3亿,中小企业税负降40%,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出台等措施都有力的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150267.html

相关阅读:高中政治选择题解题有什么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