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人”语言表达题设计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新题亮相】

  20年前,由著名导演王扶林执导的电视剧《红楼梦》吸引了亿万观众,长播不衰,成为经典;20年后,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将重回大观园,再谱新《红楼》:北京电视台携手中影集团,投巨资、请名导、世界范围内海选演员,拟拍50集新《红楼》,明年开机,2008年奥运会前后播出。此消息出,满城风雨,众口纷纭。议论的焦点是:新《红楼》能否超越旧《红楼》?是更上一层楼,还是狗尾续貂?假如学校组织一场“我赞成/反对重拍《红楼梦楼梦》”的辩论赛,请你作为辩手,任选一方写出辩词。

  【见仁见智】

  正方:我们赞成重拍《红楼梦》。理由如下:一、老版《红楼梦》的拍摄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拍摄有不可避免的遗憾,如镜头的剪接、机位的转移等。重拍是为了用更新的技术条件、更宏大的篇幅将《红楼梦》这样的中华精粹推向海外。二、20年光景,社会变化巨大,观众欣赏口味也有了变化,重拍十分必要。三、有道是:“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新版《红楼梦》投资方代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杨伟光先生说:“在21世纪重新拍摄电视剧《红楼梦》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大家很熟悉的《泰坦尼克号》有三个版本,其中第三个版本最成功。我同样看好新版《红楼梦》。”的确,《泰坦尼克号》《金刚》,这都是常拍常新的先例,谁说老枝不能开新花呢!四、爱红楼,不等于爱国学,但至少是爱国学的一部分。走进这部凝聚了中国文化的奇书,实际上是走进了一种悲悯情怀。按一个评委的话来说,“这些选手全都出生在80年代后,这种氛围长大的小孩,需要社会的塑造来弥补家庭塑造的单一。选手的内心有《红楼梦》传递出的那种大悲悯和情怀的塑造,外表接受天下人的挑选,不论成和败,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都是一种幸运,参加红楼选秀的那些选手是有福气的。”“87版”电视剧历3年而成,希望今天的《红楼梦》,也能以雕琢美玉的心态,塑造一代大国民。五、对于我们民族这样一部皇皇巨著,大家都心怀尊重;又有经典作品在前,对新拍有所质疑——这是很正常的,甚至也很必要:民意滔滔,自会让剧组绷紧一根弦,从而更认真、更敬业地拍摄。但话说回来,还没看到拍成什么样,就先一棍子打死,这就不必。为何不多点耐心、多些宽容呢?好坏总得看了才知道,您说呢?正是:“红楼一梦别经年,闺阁忽闻重开天。蘅芜苑内旧香冷,潇湘馆中新竹烟。但忧添翼将失虎,未必增香便破禅。新荷颜色君若问,姹嫣毕竟出水看。”

  反方:我们反对重拍《红楼梦》,理由如下:第一,当年的电视剧《红楼梦》受技术条件限制,确实存在不足。但是,它毕竟是填补了名著电视版的空白,向各阶层群众普及了文化瑰宝。我们应该明白,四大名著是文字作品,任何影视作品都不可能取代文字的东西,要想真正领会并传承文化遗产,还是必须回到书籍的阅读中去。第二,如今准备投拍的新版《红楼梦》在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比如要请内地、港台甚至日韩名星加盟,大兴土木重修一个大观园,用某名星吸引国外观众的眼球等等,诸如此类的报道屡屡见诸报端。请问,这样一部兼顾各方利益的电视剧,究竟还能有多少名著本身的精髓呢?第三,现代技术翻拍经典的一个通病,即画面好看,韵味却没了。用《红楼梦》里的话说就是,“空有一副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第四,如果以《红楼梦》当时拍摄技术不佳为由重拍一次的话,那么要不了多少年,后来人又会以前两部技术不佳的老调子再次兴师动众地拍摄,这是纵的方面;如果《红楼梦》能够有理由重拍,那么另外3部名著恐怕很快也在劫难逃地被拿出来再炒一次“现饭”。我们的文化事业已经到了“吃老本”的地步了吗?综上所述,依我个人之见,历史名著只需要拍一次就够了,不管这一次是技术不够先进还是什么理由。电视版的四大名著应该是我国电视剧制作史上的四座里程碑。一遍一遍地重复拍摄,意义何在?

  【新闻链接】

  “红楼梦中人”再掀国学热    马海燕

  如果说“超级女声”开创了中国电视平民选秀的先河,那么紧接着铺天盖地的舞蹈、演员、歌唱各类选秀节目已经让观众审美疲劳,而进行了10个月的“红楼梦中人”则拯救了这一逐渐走向低俗的节目样式。

  两岸年轻人的参与、全球华人的瞩目让这场主打“立足于文化、扎根于传统”的节目不仅没有疲软,反而掀起了“看红楼、读红楼、说红楼”的热潮。

  随着一场又一场激烈比赛的进行,红楼文化的魅力逐渐彰显,谁演宝玉谁演黛玉并不重要,谁像宝钗谁像熙凤也不重要。当竞争宝钗的香港选手袁弥明黯然退场时,人们深切感受到的是香港同胞对孩子传统文学的熏陶,当台湾地区竞争黛玉的选手笑着离开时,人们感受到的是两岸同根同源的血脉和不同表演方式的交融碰撞。

  长期以来,《红楼梦》一直被当作是阳春白雪,“红学”只是专家学者的专利,惟一使“红楼”民众化的只有一部20年前拍的电视剧,大部分普通百姓心中的宝黛钗就是那些演员。

  《红楼梦》是经典,但这本书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恐怕不是所有人都说得出的。它不可撼动的美学高度和文化品位,对于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一群人来说,陌生而遥远。所以有人说“红楼梦中人”的启动,给了现代年轻人接近名著、了解名著的契机。

  据报道,记者在对“红楼”选手探班时发现,他们几乎人手一本《红楼梦》。而说起对表演片断的理解和红楼知识的掌握,不少人更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有学生家长说,看到现在的孩子在舞台上再现红楼经典折子戏,看到这些选手对“红楼”知识掌握的日渐深入,他们深深感到这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节目,而是秉着传统文化精神做了一件有益社会的好事。

  这让下了大力气策划的节目组颇感欣慰。据说组里流传着一句口头禅:“没想法了去翻《红楼梦》,没点子了再去翻翻《红楼梦》。”这60个经典折子戏都是在红楼专家、电视资深策划人的反复论证后定下的,为的是既让普通观众看上去有新鲜感又让精通红楼的人也爱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258348.html

相关阅读:语文写作指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