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古诗的关键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作者: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读懂古诗的关键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在笔者看来,读懂古诗的关键在于“知人论世”

  诗是诗人的诗,或许离开了诗人和诗人所处的时代,古诗也还有存在的魅力,可作读者经验版、现代理解版等形式的解读,但是否是真意解读就难说了,能否读懂更是未知数。

  下面以辛弃疾的《水龙吟》为例来说说。

  辛弃疾的词喜欢用典,其情感丰富细腻,但表达曲折,《水龙吟》可算是代表。全诗内容如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要读懂这首词,最关键的,要“知人论世”。

  离开“知人论世”,我们回答不出如下问题:

  1、为何辛弃疾所见之远山似乎在“献愁供恨”,词人的“愁”“恨”从何而来?

  2、为何辛弃疾有“游子”之感?

  3、为何辛弃疾要“拍遍栏杆”“把吴钩看了”?

  4、下片中的四个典故与辛弃疾“登临意”有怎样的联系?

  5、为何辛弃疾要掉下“英雄泪”?

  6、“登临意”包含一些什么?

  如上问题,都要通过“知人论世”来解决,需要的是我们适时介绍如下辛弃疾的如下主要经历: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1162年,擒拿叛徒义端、张安国。

  1163年,宋高宗任命辛弃疾为江阴签判,时年23岁。从此开始在南宋的仕宦生涯.

  1181年冬,辛弃疾遭弹劾免职,归居上饶,从此闲居20年。

  1203,辛弃疾64岁,被执掌大权的韩?胄所起用,让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1204辛弃疾任镇江知府。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1205年回故宅闲居。

  还需要介绍如下背景资料:

  《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有了如上了解,上面六个问题迎刃而解:

  1、辛弃疾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愁恨。

  2、“游子”指辛弃疾自己。他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他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他觉得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

  3、“栏杆拍遍”表现了辛弃疾因雄心壮志无处施展而急切悲愤的情态。

  “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辛弃疾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烘托出来了。

  4、张翰因见齐王将败而辞归,作者却耻于弃官归隐,因为他有报国的雄心壮志。

  如果自己像许汜那样只为自己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大略的英雄了。辛弃疾以此展现为国忘私的广阔胸怀,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钻营私利的人。

  辛弃疾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年华,为此他愤慨、苦痛。

  这四个典故阐述了“登临意”

  5、这里的泪,是英雄失意之泪,是一个胸怀大志而沦为幕僚的英雄人物面临着国家艰危而又深感报国无路的慨叹。

  6、“登临意”包含这样一些:(1)能归隐却不想归隐;(2)对只谋求私利,不顾国家安危的权贵的愤慨;(3)想施展雄才大略,抗击金兵而不得的苦闷;(4)美人迟暮之感。主要的是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这样的深入细究,才算是懂了辛弃疾的《水龙吟》。

  由以上可以见出:要读懂古诗,最关键的还是“知人论世”。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260589.html

相关阅读:江苏语文试卷点评 高考试题难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