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创新体验-《醉翁亭记》《柳湖》比较阅读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作者:宁成新

  【原文呈现】

  《醉翁亭记》略

  柳湖

  贾平凹

  柳湖在陇东的平凉,是有柳有湖,一片柳林之中一个湖的公园,我却在那里看到了两个湖的柳和柳的两个湖。

  当时正落细雨,从南门而进;南门开在城边,城是坐的高坡上;一到坡沿,也就走到了湖边。这是一个柳的湖。柳在别处是婀娜形象,在此却刚健,它不是女儿的,是伟岸的丈夫,皆高达数十丈,这是因为它们生存的地势低下,所以就竭力往上长,在通往天空的激烈竞争的进程中,它们需要自强,需要自尊,故每一棵出地一人高便生横枝,几乎又由大而小,层层递进,形成塔的建筑。从坡沿的台阶往下看,到处是绿的堆,堆谷处深绿,堆巅处浅绿,有的凝重似乎里面沉淀了铁的东西,有的青嫩,波闪着一种袅袅的不可收揽的霞色,尤其风里绿堆涌动,偶尔显出的附长着一层苔毛的树身,新鲜可爱,疑心那是被光透射的灯柱一般的灵物。雨时下时歇,雾就忽聚忽散,此湖就感觉到特别的深,水有扑上来的可能,令人在那里不敢久站。

  顺着台阶往下走,想象作潜水,下一个台阶,湖就往上升一个台阶;愈走,湖就愈不感觉存在了。有雨滴下,不再是霏霏的,凝聚了大颗,于柳枝上滑行了很长时间,在地面上摔响了金属碎裂的脆音。但却又走进一个湖。这是水的湖,圆形,并不大;水的颜色是发绿,绿中又有 *** ,粉里又掺着灰黄,软软的腻腻的,什么色都不似了,这水只能就是这里的水。从湖边走过,想步量出湖的围长,步子却老走不准,记不住始于何处,终于何处,只是兜着一个圆。恐怕圆是满的象征吧,这湖给人的情感也是满的。湖边的柳,密密的围了一匝,根如龙爪一般抓在地里,这根和湖沿就铁质似的洁滑,幽幽生光。但湖不识多深,柳的倒影全在湖里,湖就感觉不是水了,是柳;以岸沿为界,同时有两片柳,一片往上,一片往下,上边的织一个密密的网,下边的也织一个密密的网。到这时我才有所理解了这些低贱的柳树,正因为低贱,才在空中生出一个湖,在地下延长一个湖,将它们美丽的绿的情思和理想充满这天地宇宙,供这块北方的黄色太阳之下黄色土壤之上的繁嚣的城镇得以安宁,供天下来这里的燥热的人得以“平凉”。

  这是甲子年八月十四日的游事,第二天就是中秋,好雨知时节,故雨也停了。夜里赏月,那月总感觉是我所游过的湖,便疑心那月中的影子不再是桂树,是柳。

  【比较赏析】

  这两篇文章虽时代不同,但都把自然景物当做情感寄托,在记游中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他们笔下的自然之景,都是客观景物和自己想象中景物的结合体。因为有自己想象力的介入,有情感的参与,他们笔下的美景,成为他们独一无二的体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所不同的是,《醉翁亭记》将写景与叙事相结合,把人的活动放到山水之间,“醉翁之意”“太守之乐”都是直抒胸臆,豁达坦然,而《柳湖》则把自己的情感寓于对景物的描述之中,含蓄委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263415.html

相关阅读:江苏语文试卷点评 高考试题难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