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水螅(Hydroidae)体色一般呈褐色、灰色、绿色和乳白色4种,但有时能采到体呈红色、粉红色、深红色、暗红色和浅蓝色等个体。鉴定水螅,要依据外形特征、刺丝囊结构、雌雄生殖细胞特征和体细胞染色体分析等,而体色是次要的分类依据。这一论点对否?我作了如下实验。
笔者多次在居民洗衣物的湖边水底以及郊区鱼苗池中采到几百条不同颜色的水螅,按体色编组,进行正常的人工培养,每天投放足量的乳白色桡足类,5天后,各组水螅的体色均渐渐退去,呈乳白色。以后改投从有机质污染严重的河沟里采集的红色枝角类,但各组每次投放的数量有明显差异,7天后,水螅体呈深浅不同的红色,投放量高的水螅体呈深红色,半饥饿状态的水螅体色相对浅一些,完全绝食的水螅体色不变。最后每天投放绿色的杆吻虫,7天后,水螅体色又转变呈淡绿色。连续10天再分别用淡蓝色、灰色、褐色枝角类喂各组水螅,其体色也渐渐变化为相应的动物体色。水螅体色变化的快慢程度与培养温度和1次摄入动物的数量成正比。
用化学试剂对杆吻虫进行活体染色,把染过的杆吻虫喂水螅,也能临时改变水螅的体色。若用0.001%的中性红、次甲基蓝和次甲基绿分别活染杆吻虫15分种,清水冲洗5遍,每条水螅喂一条杆吻虫,2小时后,3组水螅的内胚层分别被染成红色、蓝色和绿色。5小时后观察,可见水螅的外胚层也被着色。经正常培养,10天内均能恢复原色。
以上实验证明,水螅的体色是随着所摄食的动物体色改变而变化的。因此,不宜把水螅体色作为其分类依据之一。
来自转载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273215.html
相关阅读: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