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物链
(l)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南于食物而形成的一种关系(通常指捕食链)。
(2)示例分析
食物链 | 草→昆虫→慵蜍→蛇→猫头鹰 | ||||
成分 | 生产者 | 初级消费者 | 次级消费者 | 三级消费者 | 四级消费者 |
营养级别 | 第一营养级 | 第二营养级 | 第三营养级 | 第四营养级 | 第五营养级 |
成分类型 | 主要是绿色植物 | 植食动物 | 小型肉食动物 | 中型肉食动物 | 大型肉食动物 |
代谢类型 | 自养 | 异养 | 异养 | 异养 | 异养 |
重要意义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沿此渠道进行 |
①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
②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一般不会超过5个营养级。
2.食物网
(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2)形成的原因: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3)意义: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顺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渠道流动的。
知识点拨:
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与判断
1.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对其他物种的影响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减少时,将会连锁性地引发其后的各个营养级生物减少。这是因为生产者是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2.“天敌”一方减少,对被捕食者数量变化的影响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分析
(1)以中间环节少的作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为: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2)主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3)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且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食其他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4.同时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连锁反应分析食物链中某一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另一种群的营养级连锁性发生变化,因为能量在食物链(网)中流动时只有10%~20%流到下一个营养级,且能量流动的环节越多,损耗越多,所以该类连锁变化的规律是:当a种群的数量变化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降低时,则b 种群的数量将增加;若导致b种群的营养级升高时,则 b种群的数量将减少。
相关高中生物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内涵
(1)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成分
成分 | 归类 | 各成分的组成 | 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地位 |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 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 | 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和能星的根本来源 | 必需成分 | |
生产者 | 自养生物 | (1)绿色植物(2)光合细菌和蓝藻(3)化能合成细菌,如铁细菌 | 将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引入生物群落,为消费者、分解者提供物质和能量 | 基石 |
消费者 | 异养生物 | (1)绝大多数动物(2)寄生生物 | 帮助生产者传粉、传播种子等 | 最活跃的成分 |
分解者 | 异养生物 | (l)腐生细菌和真菌(2)腐食动物,如蚯蚓、蜣螂等 | 把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 | 循环的关键成分 |
易错点拨:
1、细菌并不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子特殊的消费者。
2、动物并不都是消费者,如蜣螂、蚯蚓、某些原生动物等以植物残体、粪便为食的腐食动物属于分解者。
3、生产者并不都是绿色植物,如蓝藻、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
4、植物并不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知识拓展:
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判断:
1.根据双向箭头AD确定两者肯定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
2.根据箭头指向判断各成分
(1)A有三个指出,应为生产者;
(2)D有三个指入,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B和C一个为消费者,另一个为分解者,A(生产者)和B均指向C,则C为分解者。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286481.html
相关阅读:高中生物中生物数学模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