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中实词记忆有良方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作者:佚名

  

  文言实词多,而每一个实词的义项更是众多,一词多义是学习的难点,其古今异义、通假和活用等现象是其中的重点。积累实词,最好能重点关注其动词义项、副词义项和通假释义。

  

  如“疾”有名词义项,如病、小病、痛苦、忧患、缺点、毛病等;有形容词(限制或修饰名词的词语)义项,如快速、敏捷、急剧而猛烈、强狠、强大等;有动词义项,如患病、憎恶、痛心、嫌怨、忧虑、毁谤等,有通假释义,如嫉妒等。对于这么多的义项,我们要分清轻重难易,如动词性义项为重为难,其次是副词性义项,再次是通假义项,最后是形容词和名词性义项。其实学习语言,要掌握大量的词汇,而扩充动词词汇量,把握动词陈述支配的习惯,尤其重要,英语学习是这样,文言文学习也是如此。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特地辑录出部分实词的部分特殊义项(绝大多数为动词性),供大家记忆积累。

  

  实词的特殊义项,情况很复杂,数量很可观,可以结合例句识记,也可借助成语识记来帮忙。

  

  结合例句识记:“意”(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之于“料想”,“籍”(籍吏民,封府库)之于“登记”,“胜”(沛公不胜杯杓)之于“禁得起”,“能”(非能水也)之于“擅长”,“已”(学不可以已)之于“停止”,“按”之于“查验”(按诛五人),“比”(纳比笼中)之于“并排”,“夺”(匹夫不可夺志也)之于“改变”,“次”(引次江北)之于“驻扎”,“购”(今闻购将军之首)之于“悬赏捉拿”,“恨”(恨晨光之熹微)之于“遗憾”,“法”(法先王之所以为法,人也)之于“效仿”,“报”(求人可使报秦者)之于“批复”或“答复”,“及”(及其所之既倦)之于“等到”,“造”(造庐访成)之于“到”,“与”(失其所与,不知)之于“交往”,“当”(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之于“判罪”,“盖”(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之于“压倒”,“却”(却看妻子愁何在)之于“回头”,“请”(臣请完璧归赵)之于“请人允许”,“属”(衡少善属文)之于“连缀”,“恶”(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之)之于“嫉妒”,“微”(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之于“没有”,“谢”(多谢后世人)之于“告诫”,等等。

  

  借助成语识记:“横”(飞来横祸)之于“意外”,“度”(度德量力)之于“揣度”,“期”(不期而遇)之于“约定”,“党”(党同伐异)之于“勾结”,“躬”(躬逢盛世)之于“亲自”,“薄”(日薄西山)之于“逼近”,“贾”(余勇可贾)之于“卖”,“具”(具体而微)之于“齐备”,“敌”(无可匹敌)之于“相当”,“诣”(苦心孤诣)之于“到达”,“尚”(礼尚往来)之于“崇尚”,“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之于“明白”,劝”(劝善惩恶)之于“勉励”,“是”(是古非今)之于“肯定”,“去”(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之于“离开”,“克”(克勤克俭)之于“能够”,“适”(适逢盛世)之于“恰好”,等等。

  

  不仅如此,而且动词性义项之间也有轻重难易。因此记忆动词性义项,最好能结合教材典型例句,在特定的语法关系中,感受词义的个体色彩。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这里的两句牵涉到“被”的动词性特殊义项,即“遭受”,牵涉到它的通假释义,即“覆盖”。第一句“被”为动词,主语为“大雪”,宾语为“南越中数州”,应该为“覆盖”。第二句“饥穰”代指“饥年与丰年”,属于偏义复词,偏在“饥”,“被之”即“被饥年”,所以“被”应解释为“遭遇”。就像这样,对于词语多个义项之间的差异,要学会根据语境进行辨析。为此,请再看两个例子: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屈原列传》)

  

  上述两个“疾”都是谓语动词,但是具体解释又有差别。这时,我们一定要借助语境,分析推想。现实生活中,有人本来是自己想做那个事,结果总是编一个谎言,说自己原不想做那个事,只是迫于外在的力量才去做。对于这样的事,君子的态度应该是不屑而为之,是“憎恶”。楚王缺乏听取意见的智慧,作为大臣,对这样的现象,持有“痛心”的态度好理解,要是解释为“厌恶”就不得体了。(来源:《语文报·高考版》)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306254.html

相关阅读:浅论普高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意义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