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视课本,落实基础?
生物学科是以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这些事实、概念、原理和方法构成了生物学科的基础知识,它们是思考、理解问题的重要工具,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基础。以能力考查为主导,是当前高考的基本理念,也将会是高考永恒的主题。但能力离不开基础知识,没有这些基础知识为载体,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不可能深入,能力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当前的复习中存在着一种偏向,强调了能力,忽略了基础,甚至把课本都丢在了一边,沉于题海,训练所谓的能力。这样基础没有打牢,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以知识为载体,考查考生的能力,处理好试题中能力和知识的关系,是试题质量高低的一个标准,那么,在复习过程中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也是复习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复习迎考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充分利用好课本,是落实基础知识的重要途径。?
1.理解要到位?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理解生物学的主要概念、原理和规律,不仅是掌握生物科学的基础,也是形成科学思维的正确途径。理解生物学知识,就是要对于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不仅要知道它们的涵义,还要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和范围,以及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够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定性描述、解释生物学的现象和规律。理解知识和掌握运用知识的前提,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记忆牢固,才能纳入到相应的认知结构中去,才能随时提取和灵活运用。?
深刻理解生物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在于多思,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面对生物学的现象、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疑问,进行思考。?
例如,关于"基因突变"的概念,课本的表述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就叫做基因突变"。这个概念给我们的信息是,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而这种改变的原因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这是对基因突变概念的表层的理解。如何深化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呢?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思考:
●基因与DNA、染色体、碱基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
●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的含义是什么?碱基替换是否一定导致性状的改变?如果不是,什么情况下性状会发生改变,什么情况下不发生性状的改变?(有没有考虑到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的改变?有没有考虑到决定同一氨基酸的密码子可以是不相同的?) 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可能有哪些类型?分别可能带来什么结果?(有没有考虑到增添或缺失的数目以及位点可能带来的不同结果?)?
●什么时候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哪些细胞可能发生突变?突变后的基因哪些可能传递到子代,哪些不可能传递到子代??
●为什么基因会发生突变呢?这能够给你什么启示??
●基因突变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的?这些特点可以解释自然界的哪些现象??
●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什么?有哪些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只有经过这些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并与已有知识间建立联系。?又如,选修教材"发酵工程简介"中介绍了利用发酵工程原理生产味精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发酵→分离提取等步骤。许多同学往往只看到一个生产技术的介绍过程,而忽略了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知识内容。如果我们围绕这个生产过程多作一些思考,那么这一内容马上就会变得非常丰满。我们可以作如下的一些思考:?
●培养基的成分有哪些?这些成分分别提供了哪些营养素?这属于什么培养基?配制培养基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为什么要进行灭菌处理?如果不进行灭菌处理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接种的菌种是哪些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代谢类型是何种类型?根据什么来判断?如果要获得优良的菌种,你认为有哪些方法??
●在发酵罐的装置上,搅拌器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通入空气?如果溶氧不足会有什么后果??
●为什么要有冷却装置?在发酵过程中温度升高的原因是什么?温度过高会给发酵过程带来什么影响??
●pH检测装置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发酵过程中pH会发生改变?pH的改变会给产物带来什么影响??
●你如何判断发酵罐中发酵的进程??
●在发酵过程中不断加料和放料有什么意义??
●从放料口获得的成分需要通过哪些步骤才能获得味精?为什么要加入Na2CO3??这样,通过一个典型的实例,就把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的相关内容都综合到了一起,可进一步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促进对知识的应用,同时也将相关的知识通过一个实例贯穿了起来,形成了知识结构。
2.记忆要牢固?
对生物学的学习来说,仅有对知识的理解是不够的,还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高考的问题背景是新的,但其落脚点一般是在课本上。只有牢固记忆基础知识才能做到应用自如。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比,生物学有更多的需要记忆的知识。这些知识既是解题时思维的工具也是表达的形式。许多同学在考试时思维不流畅,不能用生物学的专有术语来表达,是与知识记忆不牢固密切相关的。就生物应考而言,背不是万能,但不背是万万不能的。如果你不记得叶绿体的结构,不知道叶绿素在叶绿体中的分布,当然你就无法判断光反应在何处进行;如果你不知道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那么你即使知道细菌是原核生物,你也无法正确表达它的结构特点。
要特别注意记牢课本中的一些重要的结论。例如,必修第二章,可归纳出以下的一些结论性语句,这些结论往往就是答题的落脚点。?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可以流动的。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
●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
●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
●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细胞以分裂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有重要意义。?
●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生物体内的绝大多数细胞,都要经过未分化、分化、衰老、死亡这几个阶段,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也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二、穿珠结网,构建网络?
在复习过程中,理解和记住知识结论是必要的,但这些知识如果不纳入到相应的认知结构中去,那么你获得的只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是缺少应用价值的。如果把我们的头脑比作是图书馆,头脑中的知识就是一本本的藏书,当我们要找到一本书,首先图书馆中必须有这本藏书。其次,这本书必须是编码后类归存放的,否则即使有这本书你也找不到,而且没有经过编号归类存放的书越多,将越会干扰对其他书的寻找。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的知识,只有将其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只有建立起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才具有价值。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是提高学习能力的根本。结构化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知识结构化、网络化,才能在解决问题时迅速地、有效地提取知识,当一条路走不通的情况下,能根据网络结构找到其他的途径。?
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途径是多样的。老师在复习过程中会引导你构建,在许多教学辅导用书中也有归纳好的知识结构。但要将这些知识真正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就必须自己亲自参与知识网络的构建。在复习中如何构建知识结构呢?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供你参考:?
1.核心辐射法?
抓住一个核心的知识内容,然后围绕这个核心知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联系,使之形成由点到面的知识结构。这个核心的内容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原理、一个图解、一个实例。
例如,光合作用的相关内容,可抓住课本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来构建:?
●光合作用需要光,主要吸收的是什么光?怎么设计实验证明?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光的强度,光照时间,光质)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不同光谱的光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怎么证明?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来自于原料中的何种物质?又有什么办法进行证明??
●光合作用的产物有哪些?如果光合作用合成了淀粉,如何证明??
●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的结构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成分包括哪些?有什么特点?这些成分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这种分布与功能怎么联系?只有叶绿体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叶绿素是光合作用中的重要色素。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叶绿素的合成与分解?(联系光、矿质元素、温度等的影响)?
●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途径是怎样的呢?如果将一植物从光下突然移到暗处,会发生什么变化? 如果将一株植物突然不给二氧化碳,结果会如何??
●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光能的吸收、传递、转化过程)?
●环境条件对光合作用的效率有什么影响?(光的影响;二氧化碳的影响; 矿质元素的影响等)?
●C3植物和C4植物在叶的结构上有什么不同?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上有什么不同??
●光反应与暗反应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2. 穿线成珠法?
以某一生理过程或现象为线,把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这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 N是生物体中蛋白质的重要成分,以"大气中的氮气→植物体中N→人体中氮→尿素排出体外" 为线条,可贯穿、联结以下的内容:?
●大气中的氮气被转化为植物体可以吸收的氮的过程有哪些??
●什么是生物固氮?哪些微生物具有固氮作用?配置什么样的培养基可以将固氮微生物从其他微生物中分离出来?固氮微生物的氮源、碳源、能源各是什么??
●为什么有些植物能利用大气中的氮气,而有些不能呢?从理论上有没有办法让小麦、水稻等不具有固氮功能的作物具有固氮能力呢?如果能实现,将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植物能吸收土壤中哪种形式的氮?通过怎样的途径被吸收?通过什么途径被运输??
●怎样证明氮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氮在植物体内能否移动?如果缺氮首先受到伤害的会是什么结构呢??
●氮在植物体内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植物体内合成蛋白质场所在哪儿?过程是怎么样的?合成的蛋白质类型受什么控制??
●人体消化蛋白质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消化后的产物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被吸收??
●人体吸收的氨基酸在人体有哪些变化过程?最终以什么途径形成尿素?形成的尿素是通过什么途径被排出体外的??
●人体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对健康产生什么影响??
●人体排出的尿素通过哪些途径被返回大气中去??
这样,把生物固氮、植物体对矿质离子的吸收和运输、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蛋白质代谢、自然界中氮循环等知识都串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知识链。
3. 归类比较法?
将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类,将类似的知识进行比较,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
例如,植物育种的知识分布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复习时可将它们整理在一起。?
又如,课本中多次涉及水的内容,将这内容整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有关水的知识结构。涉及:?
●细胞中水的含量及特点。?
●植物体对水分的吸收和散失。?
●人体内水分的平衡与调节。?
●生态因素水对生物的影响。?
●水污染及其防治。?
构建知识结构的方法是多样的,关键在于找到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要发散自己的思维,从多个维度联系相关知识。同一知识点可以联结在不同的知识结构中,成为不同知识结构的联结点,这样促使知识网络从平面结构向立体结构转化。要保持知识网络的开放性,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到原来的网络中,以使网络中的知识点不断增加,知识点间的联系更广泛、更优化。
三、注重训练,提高能力?
训练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技能和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没有训练,技能是不可能形成的。如同游泳,你懂得了游泳的要领,甚至能够倒背如流,但如果不经过训练,跳到水里必然要被淹。要把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就必须经过训练才能完成。训练有助于形成灵活、广阔、缜密的良好思维品质。高考的问题情境一般都是新的,平时没有见过的,面对这种新的问题情境,如果没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往往会显得一筹莫展。如何进行有效的训练呢?
1. 要精选习题?
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挑选质量比较高的练习题,如果教师已为你选配了适量的练习,那就可以了,题目必须做,但绝不是做得越多越好,要避免陷入到题海中去。就高考理综而言,生物的题量是非常有限的,考查的知识点也是很有限的,期望通过大规模的训练把高考的考题做到是不现实的。要围绕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选择有助于提高能力的习题进行训练,促使能力的提高。?
2. 要重视变式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要善于对题目的条件和要求进行变换,这样不仅可以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而且可以培养自己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葡萄糖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最常利用的物质。将一只实验小鼠放入含有放射性18O2气体的容器内,18O?2进入细胞后,最先出现的放射性化合物是( )
A.丙酮酸 B.乳酸?
C.二氧化碳 D.水?
做完此题后我们不妨想一想:?
●如果标记的是葡萄糖中的氧,首先出现放射性的化合物是什么呢?放射性化合物又会首先出现在什么物质中?如果不是问首先出现,那么放射性物质将会在哪些物质中出现呢?
●如果用植物替代小鼠进行类似的实验,放射性同位素会在什么物质中首先出现?以后又将会在什么物质中出现呢??
●如果在这个装置中加放一株植物,其他条件不变,结果又将如何呢??
●如何将实验中的其他元素进行同位素标记,如葡萄糖中的碳、氧进行标记呢??通过这些变换,就可以将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过程,以及在这些过程中各种物质、元素的来胧去脉弄清楚。
3.要注意解题思路的归纳?
对于同一试题,可以有不同的思路,达到殊途同归。在解题时,当你通过一种方法找到正确答案后可以再思考一下,是否还有别的思路?如果有,是否更为简洁??
例如:人类多指基因(T)是正常指(t)的显性,白化基因(a)是正常(A)的隐性,都在常染色体上,而且都是独立遗传。一个家庭中,父亲多指,母亲正常,他们有一个白化病但手指正常的孩子,则下一个孩子只有一种病的几率是( )
A.1/2 B.3/4 C.1/4 D.1?
解答本题时,首先求得亲本的基因型:TtAa(多指),ttAa(正常)。求子代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有多种方法。?
方法一:用作图法,画出他们的后代所有的基因型的类型及比例,然后统计出只患一种病的概率。在作图法中,又可以有棋盘格法和分枝法。在作图法中,用分枝法相对简单些。 ?
方法二:分别求出后代中两病都患的概率和全部正常的概率。只患一种病的概率=1-两病兼患的概率-全部正常的概率。?
方法三:只患一病的情况包括两种:一种是多指肤色正常,另一种是白化不多指,分别求得这两种情况的概率,然后相加。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白化指正常+多指肤色正常。?
比较这三种方法,方法二和方法三更为简洁方便。平时复习解题时,充分考虑各种解题的途径,对提高自己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是很有帮助的,能使自己在解决问题时,一条路走不通迅速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
4.要重视相关问题的归类整理?
在平时解题中,解决某些问题的知识、方法、原理等方面有着相同的地方;或题目的呈现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对于这些试题要进行适当的归类整理和总结,当再次遇到此类问题时就可以做到得心应手。?
如同位素示踪在生物学科中应用非常广泛,在试题中也经常出现。在复习时,就可以将同位素相关的试题进行归类和整理。与同位素标记有关的试题经常出现在:?
●用同位素判断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判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原子转移的途径;?
●测定物质代谢过程中元素的转移途径;?
●判断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证明DNA的复制方式;?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判断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元素的转移;?
●判断矿质代谢中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利用?
5.要注重总结反思?
在训练过程中,对自己解题中发生的差错要进行分析、总结和反思。错在哪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如果是知识掌握不牢,要及时进行补缺;如果是审题失误,就要有意识地多训练自己的审题能力,形成良好的细心审题的习惯;如果是表达不精确,就要分析一下为什么自己的表达辞不达意……?
建议你备一本"错题分析本",把自己解错的题抄到错题本上(或用剪贴的办法),记录下自己的错解,分析自己错误的原因,要吸取的教训,以及避免错误的办法。平时经常看看自己的错题,如果确认不会再发生类似错误了,就在"错题分析本"上除去。这样不断添加新的"错题",不断把"错题"从自己的错题分析本中除去,(最好错题分析本是活页的)形成一个动态的错题分析本。?
长期坚持用好"错题分析本",就是一个针对自己的存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用好它可有效地防止自己发生类似的错误,避免一错再错的情形发生。?
四、突出实验,关注现实?
突出实验能力的考查,联系实际,关注现实,是高考生物试题的一大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复习时必须突出实验的复习,通过实验复习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要注重理论实际,注重与生物科学相关的生产、生活实际以及生物科技发展的热点。?
1.重视实验能力的培养?
高考实验能力的要求体现在,能理解所学实验的实验内容,包括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能够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并能制订研究方案。?
(1)重视课本实验的复习。考试说明列出的"实验、实习和研究性课题"共有24项,掌握这些实验的内容是最基本的要求。要熟悉实验的操作,通过对实验的深入分析,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并理解其方法和原理。?
例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复习时可着重掌握以下内容:?
●实验目的:学会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方法;理解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原理。?
●实验类型:验证性实验。?
●实验原理: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能通过渗透作用吸收或失去水分。?
●实验假设:当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当细胞液浓度>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观察指标: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细胞液颜色(取材用紫色洋葱)的变化。?
●预期结果:细胞失水→质壁分离;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已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307808.html
相关阅读:高中生物知识顺口溜 高中生物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