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学术黑马是如何炼成的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来源: 高中学习网

  22岁的张哲野坐在华中科技大学的爱因斯坦广场上,一边晒着冬天温暖的太阳,打着呵欠,一边讲述自己的科研梦:“我要用石墨烯改变世界。”

 

  这个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大四本科生,自称“不做实验的时候总是没什么精神,呵欠连天”。2014年2月21日,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他时,难以相信眼前这个头发像一团火焰似的竖立起来的年轻人,在过去差不多一年时间里,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著名期刊上连发5篇学术论文。

 

  “学校对一个老师的要求,不过是3年发5篇SCI(科学引文索引)文章。”和张哲野同一个实验室的副教授告诉记者。在实验室20多名学生中,张哲野是唯一一个本科生,也是年纪最小的,但他发表的论文数量远高于其他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

 

  “我只是做了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并在大学里坚持下来,仅仅是这个样子。”张哲野说话时脸上鲜有表情。

 

  可在苏州大学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董洁林看来,一个本科生取得如此成绩,实在是“意外的惊喜”。“但这并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不过大部分有才气、有能力的年轻人被当下的教育给扼杀掉了。”董洁林说。

 

  在这个有20多个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实验室中,最小的张哲野挑起了大梁

 

  去年8月份,张哲野第一篇关于石墨烯的学术论文,发表在美国化学会旗下的期刊《应用材料与界面》上。随后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的3篇文章所发表的外文期刊,一家比一家“高大上”。

 

  前不久,他的第5篇文章刚刚被美国《先进能源材料》杂志接收,该杂志2012年影响因子达10.043。而国内核心期刊、中科院主办的《化学通报》影响因子只有0.5左右。

 

  除此之外,他还带领团队参加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获得二等奖;在第九届湖北省“挑战杯”竞赛中获一等奖。在华中科技大学“启明之星——科学研究之星”的奖项空缺一年之后,2013年落到了这个“90后”本科生身上。

 

  “我刚来时,大家介绍他是‘未来科学家’,我第一反应是硕士或是博士,没想到是本科生,之后发现此言非虚。”同一个实验室的“80后”博士生奚江波说。在这个全名为“先端光电/能源材料与界面化学合作”的实验室里,年轻的张哲野挑起了实验室科研的大梁。

 

  早在实验室还没成立时,张哲野就与石墨烯结了缘。当时才大二的他和另外几十个本科生一起进到化学院下设的化学与化工创新基地,跟着一个师兄做石墨烯的研究。

 

  据张哲野介绍,石墨烯这种单原子层材料具有非常奇异的特性,它是目前发现的最薄最硬的材料。它的强度比世界上最好的钢铁还高100倍。美国机械工程师杰弗雷·基萨教授打比方说,如果将一张和食品保鲜膜一样薄的石墨烯薄片覆盖在一只杯子上,然后试图用一支铅笔戳穿它,那么需要一头大象站在铅笔上。

 

  它不仅可以开发制造出纸片般薄的超轻型飞机材料、可以制造出超坚韧的防弹衣,甚至还为“太空电梯”缆线的制造打开一扇“阿里巴巴”之门。同时,电子在石墨烯中的运动速度可以达到光速的1/300,是硅材料的100倍,它有望用于替代硅,成为新一代电子材料。

 

  2010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两位科学家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罗夫,凭借二维空间材料石墨烯方面的开创性实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这对于业内人士来说,未必是好消息。张哲野的一个师兄感慨:“当时我觉得完蛋了。”那意味着,一年会有上万篇文章发表出来,“你想出来的点子别人也会想得到,你做的肯定也没有别人快”。

 

  当时还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读博士后的肖老师也记得,材料系每个实验室都开始做石墨烯。化学领域比较权威的美国化学会,每天一篇关于石墨烯的文章,《自然》杂志等顶尖刊物,一周一篇。

 

  而张哲野却找到了一个改变世界的“杠杆”。“这次诺奖的颁发很令人振奋!”他在得知这一消息时十分地兴奋。

 

  只是和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通过塑料胶带一层层地剥离石墨片、制作石墨烯不同,张哲野研究的是它的化学特性及相关复合材料。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315738.html

相关阅读:人类进化导致微生物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