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纯粹而传奇
茂密的原始森林背景下,鸟鸣啾啾,两只孔雀在夜色中嬉戏。
龙喧闹的央视春晚,进行到这里突然沉静了。大家仿佛跟着这两只孔雀,步入南部山林,看它们相知,相恋。
这是杨丽萍、王迪表演的舞蹈《雀之恋》。舞者杨丽萍,已逾五旬。
高成明是杨丽萍的老朋友,也是《雀之恋》的编舞之一。他说:“大部分艺术作品是命题作文,依靠非艺术因素成活。”在他看来,杨丽萍成为传奇的根源,是她很早就决定纯粹依靠自己的作品,成就自己的艺术。
1958,杨丽萍出生在云南,白族人。文革时,她看到学生居然打老师,并且以敢打老师为荣。她开始对人性感到悲观,于是更加喜欢跳舞,“跳舞要单纯一点”。
1971,杨丽萍
13岁。在西双版纳农场学校的桌上领操,被西双版纳歌舞团的军代表看中,从此改变命运。
除了春晚的几次亮相,杨丽萍的舞蹈真正与大众发生密切关系,是她创作的大型原生态舞蹈《云南映象》。这个舞蹈现已成了云南的名片。
这个节目,杨丽萍用了一多时间采风,精心排演了
15个月。但《云南映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2001,这个策划不仅舞蹈界不接受,也没有投资者接受。合作者本想让杨丽萍编一台“土风舞”。可是,杨丽萍的舞蹈把他们吓住了,充满了性意味的烟盒舞,打歌,还有女人被扔进火里祭神。双方谈不到一起,没有了投资,于是杨丽萍决定:自己养活所有演员。
“这个时代,取悦观众是相对容易的。时代需要什么,就制造什么。”高成明说。但杨丽萍不这样认为,她认为观众虽然习惯了已经存在的东西,但并不代表他们不能欣赏更好的东西。“这是她最大的不同,”
从开始准备到上演,这两多,大概是杨丽萍一生最艰苦的日子,全团的经费,都靠她四处拍广告、走穴来筹集。
2003
3月8日,正是
“
非典
”
时期。就在《云南映象》首演后第二天,剧团突然接到通知,只能演一场。消息传出,若干老板冲进剧院,围着杨丽萍大叫:
“
骗子,还钱来!
”“
狗屁艺术家!
”
杨丽萍被若干人包围着,依然镇定自若地指挥台上调试灯光。
就演了一次,台下只有
1名观众,之后放假几个月,可能就此别离了。很多演员选择了回山里。杨丽萍当众哭了。现在回想起来,她说,
“
跳舞很难成名,如果你把跳舞当成功利性的东西,只会很失落。
”
改变发生在《云南映象》参加当“荷花杯”舞蹈大赛获得一等奖后。整个团队开始被文化界认同,杨丽萍也不再是一个个体舞者,他们成为国内唯一能靠一台节目养活自己的舞蹈团。
杨丽萍非常清楚,若想有条孔雀裙,必须先挣到买孔雀裙的钱。“既要能赚到钱,买到孔雀裙;也要让那条孔雀裙充满灵性,没有任何铜臭味,这是很难的一件事。”
商业行为不会影响到艺术吗
?她反问:你有那么脆弱吗?
“
给我再多的钱,我也不会迷失自己的艺术方向。
”
这个热爱自然、特立独行的骄傲舞者终于证明,自己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因发自心底的坚持,以及对美的追求。
或许,正是纯粹的个性成就了她。云南政协改选时,领导来找她,希望她能去参加,她迟到了好久,到了就问:这个职位要开会吧
?开会我可不能干。领导当场就变了脸色。
她的纯粹,还表现在她的“符号”上——几十来,她爱孔雀,跳孔雀,久而久之,眉眼间也现出孔雀的神气。
但这只孔雀生活的环境已然变化。她去云南的山寨采风,发现村民们不再唱、跳那些属于自己民族的古老艺术。“最早的唱歌跳舞跟生命、跟生活有关,如果农村生活都变成城市生活,他们哪来兴趣再传承这种东西
?
”
她为此忧虑。
但她坚持认为,现代化不必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因此,
春晚,她选择跳现代舞的王迪来当自己的搭档。《雀之恋》是展现中国民族艺术魅力的,两只孔雀精美的造型、精巧的动作、精致的情感、精湛的演绎,震撼了观众。
“光传承还不行,还得创作适合现代东方的艺术。”杨丽萍认为,如果中国舞蹈发展需要一个方向的话,这应该是一个方向。但这种创作,需要人能够沉静下来,需要平实的、非功利的社会氛围和舞蹈环境,需要有一个真正有利于艺术创造的文化体制。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有删改)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333832.html
相关阅读:《卖猪肉也要卖出北大水平》阅读答案
《刘仙洲:新中国初期入党的知名教授》阅读
《灯下草虫呜》阅读答案
《生化学家邹承鲁》阅读答案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