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的发现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来源: 高中学习网
古代著作中关于病毒病的记录病毒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从病毒的发现到目前仅有百余年的研究历史。然而,人类对病毒病的明确记载却已经有四百多年了。早在1566年就有了关于疯狗咬人致病,即狂犬病的记载,并发现它能够传染给其它许多动物。当时在世界范围内对狂犬病的病原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直到1885年人们还不知道狂犬病是由什么引起的。尽管如此,人们与狂犬病进行了艰苦的斗争,十六世纪人们勇敢地用木棍打疯狗,希望减少该病的危害。现在英国伦敦的皇家医学院还珍藏着一幅由Thomas Spackman 绘制的患狂犬病的病狗图。
说到狂犬病,人们自然会想到关于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1822-1895)那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在细菌学说占统治地位的年代,巴斯德并不知道狂犬病是一种病毒病,但从科学实践中他知道有侵染性的物质经过反复传代和干燥,会减少其毒性。他将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后,再将这些减毒的液体注射狗,以后狗就能抵抗正常强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1885年人们把一个被疯狗咬得很厉害的9岁男孩迈斯特尔(Meister)送到巴斯德那里请求抢救,巴斯德犹豫了一会后,就给这个孩子注射了毒性减到很低的上述提取液,然后再逐渐用毒性较强的提取液注射。巴斯德的想法是希望在狂犬病的潜伏期过去之前,使他产生抵抗力。结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迈斯特尔后来当了巴斯德研究所的守门人。在1886年还救活了另一位在抢救被疯狗袭击的同伴时被严重咬伤的15岁牧童朱皮叶,现在记述着少年的见义勇为和巴斯德丰功伟绩的雕塑就坐落的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外。巴斯德在1889年发明了狂犬病疫苗,他还指出这种病原物是某种可以通过细菌滤器的“过滤性的超微生物”。
除了狂犬病外,我们还见到有关于另一种病毒病软疣的报告,这张1841年的手绘图就是一个证据。
中国医学古籍的病毒病记载
第一种有据可查的病毒病大概是由天花病毒引起天花。在17到18世纪间,欧洲曾发生过天花大流行。我国早在10世纪就有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记载,16世纪的明代则已经发明了用病人的皮痂磨成粉末通过鼻孔接种来预防此病的方法。
痘苗最初是用天花痘痂制成的,叫做“时苗”。实际上就是用人工方法感染天花,所以危险性比较大。后来改用经过接种多次的痘痂作疫苗,叫做“熟苗”。熟苗的毒性已减,接种后比较安全。在清代医学著作《种痘心法》中说:“其苗传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若时苗能连种七次,精加选炼,即为熟苗。”从这段文字看,我国人民在人痘苗选种培育上是完全符合现代疫苗的科学原理的。这种对人痘苗“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的选育工作,是和今天用于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的定向减毒选育而保存抗原性方法的原理完全一致的。卡介苗是20世纪初才研制成的活菌苗。它是把一株有毒力的牛型结核杆菌,通过牛胆汗培养基培养,每3个星期左右传代一次,一共传代230多次,费时历13年之久得到的无毒活菌株,然后用来制成了卡介苗。而我国早在公元16世纪60年代,已经有通过人体“火毒汰尽,精气独存”的痘苗了。
人痘接种法的发明,不但有效地保卫了我国儿童的健康,而且不久就传到国外。清康熙27年(公元1688年),俄国医生到北京来学习种人痘的方法。以后更由俄国传入土耳其。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夫人孟塔古,在君士坦丁堡看到当地人为孩子们种痘以预防天花,效果很好,由于她的弟弟死于天花,她自己也曾感染,就在1717年给她的儿子种了人痘。后来又把这方法传入英国,得到英国国王的赞同。不久,种人痘法就盛行于英国,更由英国传到欧洲各国和印度。至于日本等国,种人痘法是十八世纪中叶直接由我国传去的。种痘法的发明,可以说是我国对世界医学的一大贡献。而琴纳发明牛痘,可能也受到我国的影响。
牛痘接种法的发明
公元1796年英国医生琴纳(Edward Jenner,1749-1823)接种牛痘预防天花试验成功,公元1798年发表了有关论文。种牛痘法于公元1805年(清嘉庆十年)由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传入我国。因为牛痘比人痘更加安全,我国也逐渐用牛痘代替了人痘,并改进了种痘技术。因此病毒的人工免疫法是中国人发明,由英国人完善的。这也说明我国人民不仅善于发明创造,而且善于接受外来的科学文化,使我国固有的科学文化更加灿烂光辉。
美丽的郁金香与植物病毒病
第一个记载的植物病毒病当属郁金香碎色花病,因为至今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还保存着一张1619年荷兰画家的一幅得病的郁金香静物画。为什么要画得病的郁金香呢?那是因为病花特别漂亮。你很难想象当时人们对郁金香病花的狂热了,一枚得病的郁金香球茎竟能换来一头牛、一头猪或羊,甚至成吨的谷物或上千磅的奶酪。当时的荷兰种植者就知道用嫁接的方法使健康的郁金香球茎变成病球茎。
烟草花叶病毒(TMV)
谈起植物病毒,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烟草花叶病毒。一百多年以来,烟草花叶病毒在病毒学发展史乃至遗传学、生物化学以及当代基因工程中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在病毒学研究的许多阶段,它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使人们了解到什么是病毒、病毒的结构、病毒的侵染、复制以及抗病毒基因工程等等。时至今日,它仍然是病毒学工作者的宠儿。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它在病毒的发现中所起的作用。1859年斯威腾(Van Swieten)是最初描述烟草花叶病症状的人。但是明确知道病毒病则是1886年的事了。那时在荷兰工作的德国人麦尔(Adolf Mayer)把烟草花叶病株的汁液注射到健康烟草的叶脉中,引起了烟草的花叶病,证明这种病是可以传染的。1892年俄国的伊万诺夫斯基(Ivanowski)不但重复了麦尔的试验,而且发现其病原能通过细菌所不能通过的过滤器,可是他本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现象的重要意义,反而抱怨他用的过滤器出了毛病。用这个出了“毛病”的过滤器滤过的细菌培养液,保持了几个月都未污染细菌的事实也没能改变他的看法。这也难怪, 因为他生活在巴斯德细菌致病说的极盛时代,没有足够的勇气冲破思想上的无形禁区。倒是荷兰的一位细菌学家贝叶林克(Beijerinck)敢于正视现实,于1898年重复和肯定了伊万诺夫斯基的结果并且证明显微镜下看不到病原物,试管里用培养细菌的方法也培养不出来,但它能扩散到凝胶中。因此得出结论认为病原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有传染性的活的流质”。不难看出,真正发现病毒存在的是贝叶林克,给病毒起拉丁名叫“Virus”也是他。1898年德国细菌学家勒夫勒(Loeffer)和费施(Frosch)发现引起牛口蹄疫的病原体也可以通过细菌滤器。1915-1917年图尔特(Twort)和迪海莱(D'Herelle)都分别发现了细菌噬菌体。欧洲许多国家从事马铃薯退化病的研究,特别是在荷兰以Quanjer为首的研究者,在30年代证明了马铃薯退化病是有传染性的。
那时Virus一词传到中国,有人把它译成“毒素”。我国微生物学界的老前辈俞大绂先生最初直译为“威罗斯”,后来改为“病毒”即能致病的毒物。同时我国著名的植物病毒学家周家炽先生建议把“疒”和“毒”字加在一起,成为一个双音的单字,可惜没有被大家接受。
1935年斯坦利(Stanley)首次获得了烟草花叶病毒(TMV)的结晶,Kausche 于1939 年在电镜下看到了TMV,1952 年Harris揭示了TMV外壳蛋白的化学性质。1955 年Fraenkel Conrat成功地将TMV的核酸及其蛋白亚单位重建出感染性的TMV,1956年Fraenkel Conrat证明TMV-RNA分子具有侵染性。到1960年,Tsugita 测定了TMV外壳蛋白的氨基酸序列;1980 年完成了TMV核酸全序列的测定,到1986年Beachy领导大的研究小组成功地获得了抗病毒的转基因烟草,开辟了防治植物病毒的新途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342087.html

相关阅读:高中生物知识顺口溜 高中生物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