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
“
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机
①
。可长有者,其唯此也。
”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以不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伍员
②
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
“
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
”
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
“
知所之矣。
”
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
“
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
”
丈人不肯受曰:
“
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担,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
伍员适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每食必祭之,每食必祭之,祝曰:
“
江上之丈人!天地至大矣,至重矣,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为奚而无以为之。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
宋之野人耕而得玉,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野人请曰:
“
此野人之宝也,愿相国为之赐而受之也。
”
子罕曰:
“
子以玉为宝,我以不受为宝。
”
故宋国之长者曰:
“
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见《吕氏春秋?孟冬季?异宝》
【注】
①
机:吉凶之兆。
②
伍员,字子婿,春秋时楚人。父奢兄尚均被楚平王杀害,后奔吴,佐吴王阖闾伐楚。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我死,王则封汝
则:如果
B
.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
知:巧诈
C
.见一丈人,刺小船
刺:用篙撑
D.
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
抟:捏成团
2.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
“
以不受为宝
”
的一组是
①
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
②
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③
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
④
将奚不有为也?而无以为
⑤
献之司城子罕,子罕不受
⑥
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A
.
①④⑤
B
.
②④⑥
C
.
②③⑤
D.
①③⑥
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
“
无受利地
”
,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
“
名甚恶
”
的不利之地
“
寝之丘
”
,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B
.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到吴国的途中,一打渔老人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帮助他渡过了长江。伍子胥将千金之剑献给老人,老人不肯接受。
C
.司城子罕不接受宋国农夫献上的宝玉;贤者不取和氏之璧而取道德之至言。
D.
本文以历史事实、生活实例等为论据,夹叙夹议,从正反两面论证了
“
所宝者异
”
的道理。
4.
(
1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
7
分)
①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3
分)
②
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
4
分)
(
2
)用斜线(
/
)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3
分)
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
(宋)陈襄《州县提纲》卷二
参考答案:
1.
【答案】
A
【解析】
“
则
”
是
“
就
”
的意思。
2.
【答案】
C
【解析】
①
是说古人对宝物的认识与今人是有区别的;
⑥
是说人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
④
是说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即天地
“
以不受为宝
”
。)
3.
【答案】
D
【解析】本文为古代议论文,所以
“
夹叙夹议
”
这种说法不当。选文第
1
段提出作者
“
古之人
……
所宝者异也
”
的见解,并用孙叔敖的例子进行论证。第
4
段的评论
“
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
是对作者观点的升华。第
2
、
3
三两段分别用江上丈人和子罕的事例来证明作者见解的正确。
4.
(
1
)【答案】
①
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②
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
【解析】
①
注意
“
之所以
”
固定结构,
“
异乎俗
”
介词结构后置;
②
注意
“
得
”
,
“
其
”
,反问句式。
(
2
)【答案】岁饥
/
丐者接踵
/
县无室庐以居之
/
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
/
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
/
州县倘能?数椽以安之
/
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为之观美乎
【解析】原文: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枕藉于道矣。州县尚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欲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
?
【参考译文
1
】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
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
“
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
”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
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
“
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
”
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面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
“
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
”
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要渡江。他看到一位老人,撑着小船,正要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
“
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
”
老人不肯接受,说:
“
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
”
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
“
江上的老人!
”
天地之德大到极点了,养育万物多到极点了,天地何所不为?却毫无所求。人世间,做了有利于别人的事,却毫无所求,名字无法得知,身影无法得见,达到这种境界的恐怕只有江边的老人吧!
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西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
【参考译文
2
】
古代的人不是没有珍爱的东西,只是他们珍爱的东西各有不同啊。
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
“
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楚王就会封赏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地方贫瘠,名声很坏。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事鬼神以求福。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
”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五员出逃,楚国紧急捉拿他,五员逃到太行山望着郑国说:
“
这个国家,地势险要且老百姓聪明:它的国君是个昏庸的国君,不值得与他共事。
”
就离开郑国逃往许国,拜见许国国君向他请教应投奔何处。许公不回答,面向东南方向唾了一口,五员郑重地拜了两拜接受赐教,说:
“
我知道应该投奔哪里了。
”
于是逃往吴国。途经楚国,来到长江边上,想要渡江,见到一位长者,用蒿划着小船,正要捕鱼,五员来到长者跟前请求他摆渡自己过江。长者用小船横渡五员过江。五员问长者姓名,长者不肯告诉他,五员解下身上佩带的宝剑送给长者,说:
“
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愿把它献给您老人家。
”
长者不肯接受,说:
“
楚国的法律,捉住五员的人,赏诸侯国爵位,赐上万间房屋,奖千镒黄金。昨天我摆渡伍子胥过江,尚且不贪图朝廷的赏赐,今天我怎么会接受你的千金宝剑呢?
”
五员逃到吴国,派人到长江边去寻找长者,竟没有找到。姓名不可能打听到,本人又找不到。五员每天吃饭时一定要祭祀他,祝祷说:
“
江边的长者!
”
做某件事,并不是为了某种利益才去做,大概只有江边的长者吧!
现在拿百两黄金和捏成团的黄米饭让孩子选择,孩子一定会选择捏成团的黄米饭;拿和氏璧和百两黄金让鄙陋无知的人选择,鄙陋无知的人一定会选择百两黄金;拿和氏璧和道理深刻的话让德才兼备的人选择,德才兼备的人一定会选择道理深刻的话。一个人的智慧越通达,他所作的选择越精粹;一个人的智慧越粗疏,他所作的选择越粗俗。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342576.html
相关阅读:“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冷泉亭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潘将军失珠》阅读答案及翻译
《崔浩字伯深》阅读答案及翻译
“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