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
老子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
老子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
老子
这是一个千古难题。对此,老子的教导是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知人不过表明了人有力量,或人有战胜他人的力量,自知才让人成为战胜自己的强者。所以他紧接着又说:
“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
一个人倘能
“
知人
”
,固然可见出智慧,但这种智慧也容易流于算计,或易为狡黠。只有同时能够
“
自知
”
,才算神志清明,并因着这种通透的明澈,他才不易受人蒙蔽,并不易自蔽而蔽人。
那么,什么是
“
自知
”
呢?千万不要以为为自己评功摆好是自知,它更多的是指向对自己短处的认知,并且不是那种自然的短处,而是知道什么是自己所不具备的德行,从而谦虚地学习别人;什么是自己所承受不起的赞誉,从而识趣地让给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知这件事说说容易,真做起来难。
人什么时候需要
“
自知
”
?是在日常吗?不是,是在荣誉猝然降临、赞美纷至沓来的时候。这种时候往往牵涉到利益,能做到大利在前,撒手一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在告诫自己
“
自爱不自贵
”
的同时,做到
“
自知不自见
”
,也就是不自我表扬,得意洋洋,很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真的具有大智慧。从这样意义上又可以说,有时自知这件事,连说说也是不容易的!
所以,老子特别提出:人要
“
知不知
”
,就是要知道却不自以为知道,这是讲谦虚的重要性,是一种对一己之才终有所不逮的自知。如果反是,
“
不知知
”
,即不知道却以为自己知道,就是太坏的缺点了。
可是,千百来,人还是如此,
“
知不知
”
的太少,
“
不知知
”
的却到处都是。至于看别人明白,看自己糊涂的就更多了。看别人明白,往往被人称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所以人们每每强调,在江湖中行走,在社会上历练,首先在识人,知道哪个可以合作,哪个不可信赖。可一旦遭到失败,他们也最容易采取诿过于人的做法,一句
“
算我瞎了眼了
”
,就可以将自己的无能与过错推卸得干干净净;侥幸的话,还可以博得他人的一份同情;一旦受到伤害,记恨别人的时候,也可以从牙缝里挤出一句阴冷的话:
“
我认得你!
”
有几个人能真的认得自己,知道自己有此一难,全系个人薄德;有此一辱,或出一己的轻躁呢?
正因为如此,由老子书中引出的
“
人贵有自知之明
”
一语,才成了高悬在每个人头上最明澈的镜子。
想到拿破仑说过的一句话:
“
善于奉承的人一定也精于诽谤
”
,可谓知人之言,因为他道出了所有的赞辞都有可能掺入 迷 药 的事实。但他认识自己吗?恐怕未必。还有,他是伟人吗?我们以为当然是,但用老子的标准,恐怕也未必。
6
.下列对
“
自知
”
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所谓
“
自知
”
,既要知人,也要自知,这样才能达到神志清明,不受人蒙蔽和自蔽。
B
.所谓
“
自知
”
,既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要知道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当然更要知道这二者哪个占主要成分。
C
.所谓
“
自知
”
,既不是指对自己优点的自知,也不是指对自己短处的自知,
而主要是指对自身德行不足的自知。
D
.所谓
“
自知
”
,必须先
“
知人
”
,然后
“
知己
”
;是那种建立在
“
知人
”
基础上的
“
知己
”
。
7
.对文中
“
由老子书中引出的
‘
人贵有自知之明
’
一语,才成了高悬在每个人头上最明澈的镜子
”
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说:自知者明。一个人能够认清自己才会有不易自蔽而蔽人的通透的明澈,这是十分可贵的品质。
B
.作者在文中引用
“
人贵有自知之明
”
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就是这个世界上少有人能够真正认识自己。
C
.世间
“
知不知
”
的人太少,
“
不知知
”
的人极多,认识自己是一个千古难题,它应该是每个人都要面对并且作出回答的问题。
D
.作者认为,一个人能够认识到世界上有自己未知的东西或领域,这是非常难得的,明白这个道理后人才会谦逊一些。
8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老子认为,知道别人,了解别人,这是智慧;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这是高明。知人不易,自知更难,人最难认清的是自己。
B
.
“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
,本文强调人应该努力弄清各种世事,用心通晓人情世故,这样才会有通透的明澈,不被人蒙蔽。
C
.一个人如果身陷名利之中,就难以看清内心深处的自我,也就难以拥有自知之明。因此人世间的名人虽多,有自知之明的人却不太多。
D
.人很难完全清楚地认识自我,但是老子的意思却绝非仅限于认识自己,他更希望人们在拥有自知之明后学会谦虚和谦让。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6
.
C
(
A
项将
“
知人
”“
自知
”
并提,且
“
神志清明
”
后面的内容是自知的结果而非含义;
B
项,原文强调的是知道自己的缺点和后天的不足;
D
项曲解文意。)
7
.
D
(一个人知道自己有所不知道只是对自身自然短处的自知,与本文所谈的对自身德行不足的自知不同。)
8
.
B
(本文的主旨是谈
“
自知
”
而非
“
知人
”
,
“
通透的明澈
”
需要在
“
知人
”
的同时拥有
“
自知
”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351663.html
相关阅读:《墨家刹那辉煌之后为何在历史上失踪了?》阅读答案及解题指导
《历史性的活化、延伸与推进》阅读答案
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阅读答案
宗白华《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阅读答案
在诗与思的辩难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字来自同样“富有热情与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