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卿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
历经社会变迁,中国文化之所以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之所以能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吐故纳新、完善自我。在历史上,从军事征战到贸易往来,从官方的使节互派到民间的自发沟通,文化交流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彼此理解和接纳的重要内容。就此而言,古老中国的文化更新,正是在一次次文化交流中实现的。毫无疑问,只有在这样开放包容的交流中,我们的文化创新才有了不竭的动力和活力。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
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文化,犹如它山之石,本身就充满了新的特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犹如不同色彩的搭配,在纵横交错、明暗强弱的各式组合之中,新的
“
颜色
”
就会出现。不同
“
颜色
”
的文化,只有相互碰撞、融合,才能迸发新的魅力。当前,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一样,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这种
“
多样性
”
的提倡,不只致力于文化的保护,更是在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
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我们的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切忌闭门造车。我们历史上的几个文化大繁荣时期,无一不伴随着对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进和吸收,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从历史看,埃及古文明之于希腊,希腊文明之于罗马,印度文明之于中国等,其间的消化吸收,无不证明开放包容的重要意义。就近而言,上世纪
80
代,中国大陆曾兴起过一股声势浩大的
“
文化热
”
。其实质,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中国社会通过引介国外经典作家和作品,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如今,
“
文化热
”
已经散去,但文化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却一直在继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的文化创新在吸收之中,当然还要坚持自己的特色,不能邯郸学步。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参照系和资源库,并以此激发我们文化创新的灵感和活力。但不可忘记,世界眼光是要有立足点的,是应以
“
我
”
为主的。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吸收什么样的成果,这些都应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
“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
这种变异在文化创新中也同样存在。如果不注重土壤,只是简单的嫁接,那么所谓文化创新,结出的就只能是苦果了。事实上,任何文化创新都是一种
“
扬弃
”
,既要力避无原则的照搬照抄,也要重视自己脚下泥土的芳香。所以,我们的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又顺应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走向世界的名片。当今世界,中外文化交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展开,这为我们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我们应在开放包容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不断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和繁荣。
(选自
7
月
14
日《光明日报》)
6
、下列关于
“
文化创新
”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化创新是中华文化历经社会变迁,至今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的重要原因之一。
B
.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切忌闭门造车。这一点已经为历史所证明。
C
.文化创新固然要注意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但要在坚持自己的特色基础之上,不能邯郸学步。
D
.在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的今天,如何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将面临着新的要求。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让我们民族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参照系。
B
.以
“
我
”
为主,在借鉴经验、吸收成果的时候,都应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
C
.在文化创新时实行
“
扬弃
”
,既力避无原则的照搬照抄,也重视自己脚下泥土的芳香。
D
.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8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们要想彼此理解和接纳,就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够实现。
B
.提倡文化
“
多样性
”
,不仅为了保护文化,更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
C
.上世纪
80
代中国大陆兴起的
“
文化热
”
,就是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
D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进行文化创新的优势更大。
参考答案:
6
.
A
(根据原文,原因是
“
吐故纳新、完善自我
”
。
“
吐故纳新、完善自我
”
是文化创新的前提与基础而非文化创新)
7
.
A
(
“
让我们民族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参照系
”
有误,原文为
“
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参照系和资源库
”
)
8
.
B
(
A“
就只有通过文化交流才能够实现
”
不准确,太绝对;
C“
就是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
”
不准确,与原文第三段表述的意义不符;
D
与
“
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进行文化创新的优势更大
”
原文无据。)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375854.html
相关阅读:宗白华《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阅读答案
《历史性的活化、延伸与推进》阅读答案
《墨家刹那辉煌之后为何在历史上失踪了?》阅读答案及解题指导
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阅读答案
在诗与思的辩难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字来自同样“富有热情与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