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也旷
①
对于现代物理学,1905
是个有点特殊的份。在这9
月的德国《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由一位默默无闻的专利审查员爱因斯坦所写的三篇论文。三篇论文中的任何一篇,都足以使作者享有大物理学家的盛名。而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此文宣告了相对论的诞生。
②
在科学论文的最后,通常会有一大堆的引文索引,但这篇论文的结尾却是光秃秃的。爱因斯坦没有提及任何同行的工作,只感谢同样默默无闻的专利审查员贝索的“
热忱帮助”
。
③
对于爱因斯坦,贝索是个有点特殊的人物。尽管终其一生,贝索也许连半个物理学家都算不上,但在当时他却是最理解爱因斯坦的人。全欧洲都找不到比贝索更好的“
思想共振器”
,爱因斯坦后来曾这么评价。
④
月15
日
日
现在,他又比我先行一步,离开了这个奇怪的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对于我们笃信物理学的人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尽管这种幻觉有时还很顽固。”
⑤
这是我所见到的最难以忘怀的悼词之一,它是由两种特殊的金属熔合成的合金,一种是高贵的情感,另一种是幽邃的智力。它既包含着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也包含着深刻的物理学思想。此前一,爱因斯坦曾与贝索在信中讨论过“
时间箭头”
的问题。爱因斯坦指出,在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中,均不存在所谓的时间箭头(
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当然也不存在)
,亦即基本的物理方程式均不提供过去和未来的区别。这段悼词应该是源于这次讨论。
⑥
但这也是一位聆听着死神脚步声的老人为自己撰写的悼词:他的妻子和妹妹已经走了,他的终生挚友贝索也走了,现在该他了,既然过去和未来并无区别,生与死又何足道哉!
不到一个月,爱因斯坦的病情就恶化了。他拒绝了人为延长生命的手术建议,因为他要庄严地死去。
月18
日
⑦
我个人以为,爱因斯坦对死亡的感受可以与孔子媲美,至少可以与司马迁笔下那位悲歌慷慨、唱着“
太山坏乎!
梁柱摧乎!
哲人萎乎”
的孔子媲美,尽管前者显得内敛,后者则溢于言表。像爱因斯坦目睹着他的亲友先他而去一样,孔子也目睹着妻子、儿子以及他的心爱的学生颜渊、子路先他而去。颜渊死时,孔子曾发出著名的感叹“
天丧予”
,大概可算作世界上最短的悼词。
⑧
后来,我读到了更多的关于时间的书,像什么《时间简史》、《时间之箭》之类,甚至还有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似乎,我又多了一些关于时间的知识。
⑨
有一阵子,这段话不那么使我感动了。我甚至以为,那不过是一位大物理学家的机智与幽默罢了,但不久我便发现,这是一种假象。我还发现,我所拥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其实都是多余的,顶多也不过是一架维特根斯坦的梯子:一旦爬上屋顶,就必须把它抽掉。
⑩
这太奇怪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这个奇怪的世界。
【注释】[
维特根斯坦]
奥地利哲学家,罗素的弟子。
1
.我们高中阶段所学过的《
》一文中,作者曾称赞爱因斯坦“
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一个整体便成了他一生的三大支柱,成了他的血和肉。”
(1
分)
2
.第③
段中“
对于爱因斯坦,贝索是个有点特殊的人物”,
说贝索“
特殊”
是因为
。 (2
分)
3
.第⑤
段中作者说爱因斯坦给贝索的悼词“
是由两种特殊的金属熔合成的合金”
,“
合金”
一词具体包含了怎样的含义? (4
分)
4
.第⑨
段中作者引用维特根斯坦关于梯子的言论:“
一旦爬上屋顶,就必须把它抽掉。”
其用意是什么?(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
5
.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作者突出爱因斯坦论文“
光秃秃的结尾”
,意在指出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成就极高。
B
.本文从爱因斯坦给贝索的悼词中引发了对爱因斯坦的敬仰和对生死、时间的哲学思考。
C
.全文采用夹叙夹议写法,“
叙”
得简练,“
议”
得精当。
D.
本文语言精练准确,例如对爱因斯坦悼词所作的比喻式评价就非常精当。
6
.纵观全文,概括爱因斯坦对死亡的认识和感受。(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 (1
分)
《爱因斯坦与艺术》
2. (2
分)
贝索是当时整个欧洲最了解爱因斯坦的,为数不多的“
知音”
。
3. (4
分) (1)
爱因斯坦对贝索的敬佩与感激以及对贝索去世的痛悼,(2)
爱因斯坦对生死有自己独特的哲学思考,认为在物理学意义上时间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区别只是幻觉。
4
.(3
分)
作者引用维特根斯坦关于梯子的言论,指出自己之前所拥有的关于时间的知识只是登高的梯子,要想认识真实的世界,不能一味依赖既有的认知,(2
分)表达了作者对爱因斯坦在哲学和物理学上开创性成就的由衷赞佩。(1
分)
5
.(3
分) A
6
.(4
分)(1)
从物理学思想上看,爱因斯坦认为过去、现在与未来是无区别的,死本不足道 (2)
从情感世界上看,客观世界与精神世界往往是相矛盾的(
或:情感与理智往往是相悖的)
,爱因斯坦和许多人一样仍会为亲友的去世而痛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386767.html
相关阅读:《生化学家邹承鲁》阅读答案
《刘仙洲:新中国初期入党的知名教授》阅读
《卖猪肉也要卖出北大水平》阅读答案
《灯下草虫呜》阅读答案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