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题。
翻阅我国传统的典籍可以发现,“
法治”
一词很早就出现了。从这些古代典籍对“
法”
的论断中,可以看出,我国从法产生的初始阶段,提到法,即与“
刑”“
罚”
相关,注重的就是法的约束和惩治作用,而并非侧重于它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历史上的法家,基于对这样的“
法”
的认识,基于对人性恶的认识,提出的“
法治”
的一整套国家治理方式,
法治”
,虽也有“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
同功者,同赏;同罪者,同罚”
(管仲),“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商鞅)的公平与正义,但仍不入人心。
一向推崇忠恕与仁爱的中华民族,对法治是心存避讳的。百姓在内心深处仍然寄希望于“
青天大老爷”
主持公道,而不是依赖于统治阶层所颁布的法律。“
青天大老爷”
折射出的传统文化心理,也正是贤人政治的典型体现。也正因如此,我国的“
法治”
常被“
人治”
所代替,也因此多受诟病。
中国当前守法现状,仍处在源于功利主义和恐惧惩戒的阶段,还远未达到更高层级的法治信仰。提到“
法”
,多的是内心的畏惧,少的是信仰上的遵从。很多人面对规则制度首先想到的不是去遵守而是去突破。在中国这样一个由“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的封建等级社会一步步走来的国度,能够实现由“
人治”
向“
法治”
的转变,还有漫长的路。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这是直接从中国民众思想最深处切入,是对中国传统法治思想进行精准号脉之后开出的药方。让法治成为信仰,这是从最根本上推行法治的途径。这一美好愿景的实现,固然需要国家机器的体系化运行,更需要每个公民思想深处对法治进行深度思索。对于当代中国来说,社会主义法治化的实现,将是一个“
换了人间”
的新气象。
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曾有过这样的论断:“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其本意就是,一个国家的强弱富贫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奉行法治,国家就会富强;如果背弃法治,国家就会贫弱。坚持法治,是我们实现强国之梦的重要保障。
(摘编自“
光明网”
)
1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历史上的法家很早就提出了“
法治”
的主张,但却一直难入人心。
B
.法家认为人性本恶,法的作用应该是对种种恶行进行约束和惩治。
C
.中华文化讲究忠恕与仁爱,相比“
法治”
,中国人更崇尚贤人政治。
D
.中国古代的法治并非为保证公平和正义,百姓也不相信它能替自己主持公道。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法律的权威不是体现在让民众感到畏惧上,更不应让民众总想去突破它。
B
.要想改变中国传统法治思想的弊病,必须使“
法”
成为人民真诚的信仰。
C
.中国当前正处于由“
人治”
向“
法治”
的转变中,这需要所有公民的参与。
D
.中国现阶段法律的制定仍源于功利主义,法律的作用仍重在震慑和惩戒。
3
.下列表述,能反映对“
法治”
追求的一项是
A
.中国每都有数百万人在上访的道路上奔波,希望能够为自己陈述冤屈或求得帮助。
B
.儒家主张“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提倡统治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C
.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把法律条文铸到鼎上,公布于众,令国民周知这是国家常用的法律。
D
.《窦娥冤》中窦娥被杀前发下三桩誓愿,以抗议判决的不公,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清白。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
.D
(“
并非”
、“
不相信”
表述太绝对。)
2
.D
(“
功利主义”“
恐惧和惩戒”
是“
中国当前的守法现状”
,不是法律的制定。)
3
.C
(A
.“
上访”
的思想根源是找“
青天大老爷”
,是“
告御状”
,属典型的“
人治”
思想;B
.强调的是统治者个人的人格魅力,是“
贤人政治”
;D
.三桩誓愿是对天地鬼神的信仰,而不是对法律的信仰。)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396627.html
相关阅读: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阅读答案
《墨家刹那辉煌之后为何在历史上失踪了?》阅读答案及解题指导
《历史性的活化、延伸与推进》阅读答案
在诗与思的辩难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字来自同样“富有热情与痛
宗白华《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