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我的记忆之城??北岛访谈》阅读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记叙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我的记忆之城 北岛访谈 北岛(诗人、作家) 林思浩(出版人,任职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林思浩:在新书《城门开》的开篇中,你引了一首童谣 城门城门几丈高,城门城门开不开 你 我的记忆之城——
北岛访谈
北岛(诗人、作家)
林思浩(出版人,任职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林思浩:在新书《城门开》的开篇中,你引了一首童谣——
城门城门几丈高,城门城门开不开……
你的北京记忆是从哪里开始的?
北岛:让我们先看看这首童谣:“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上的什么锁?/金刚大铁锁!/城门城门开不开?/不开不开!/大刀砍?也不开!/大斧砍?也不开!/好,看我一手打得城门开/哗!开了锁,开了门/大摇大摆进了城。”
开篇我只引用了童谣的前一半。在我看来,开不开,从外开还是从里开,完全是两码事。序言以“
我的北京”
为题,也就是说记忆才是这城市的主人,而记忆恰好是从内部打开城门的。
林思浩:你的文章是回忆,其中有没有用文字“
修复”
一座“
被毁掉”
城市的心意?
北岛:与其说是用文字“
修复”
,不如说是“
哀悼”
。我希望读者不要误解,以为我在美化我童青少时代的北京,其实那是一个缓慢的毁灭过程,只不过远没有到后来这二十的疯狂程度。或者可以说,我是即将消失的北京的最后见证人之一。我猜想,一个1990
代出生的孩子,大概认为北京就是现在这样,天经地义,一个古城只是谣传而已。其实根本不止是北京如此。前几也去过我的祖籍湖州和绍兴,以及上海、苏州,我相信这种毁灭是全国性的。特别是绍兴,那是我头一次回老家,失望之极。哪儿还有鲁迅笔下的那种韵味儿?就连鲁迅故居都像是仿造的。我认为,不仅我这样的异乡人在自己故乡迷失了,所有不聋不傻的中国人全都在自己故乡迷失了。
林思浩:中国文化史上也有一些用回忆来复原文化名城的例子,一代文物的倾毁反而成就了文学的不朽,文学又反过来令文物增添了传奇的吸引力。你怎样看待这种政治与文学的关系?
北岛:我既没有文学不朽的野心,也没有考古热情,何况北京作为城市算不上什么文物,人们至今还住在其中。我只是希望我们从紧迫的节奏中停下来,哪怕片刻也好,反观我们的生活,看看在所谓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写此书的另一个目的,是借助文字追溯我的童和青少,我生命的开始,很多事都是在那时形成或被注定的。这与政治无关。从某种意义来说,政治是抽象的,我写的却非常具体。对于一个用中文写作的人,只能相信中国文化与文学起死回生的能力。这是作家的信仰。
林思浩:你在写作《城门开》时是否想过在北京这座城市和您的生活间做一区分?哪一部分更令您着迷?
北岛:就我的成长经验而言,城市与人事是不可分割的,有某种镜像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我并没有刻意写城市,而所有大小事件都折射出城市的变迁。至于说哪一部分最让我着迷?细节。正是个人的可感性细节,如同砖瓦,让我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
林思浩:光和影,味道和声音,你一开始三篇写的这些显然都是难以言传的细微之物,这些能说是悠长岁月仍留在你身上的感受吗?这种类似于化学作用的感受对你接下来写到的人物和情节发挥的作用大吗?
北岛: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我在大学教散文写作,让学生写写他们的童,发现几乎没人会写细节。这是非常可怕的。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删除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记忆,而细节是非常个人化的,是与人的感官紧密相连的。正是属于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才会构成我们所说的历史的质感。如果说写作是唤醒记忆的过程,那么首先要唤醒的是人的各种感官。这也就是你提到的化学反应,与诗歌中的“
通感”
近似。以这三篇开头,是为了让感官充满开放,甚至强化放大,这是我的记忆之城的基础。
林思浩:在《城门开》中你不止一次写到少时常出门远足,用脚丈量北京。你的北京地图一直都存在吗?你的北京地理地图是怎么样的?这地图和你的生命疆域又是怎么样的互相推进关系?
北岛:小时候没钱,主要靠双脚走天下,走十里二十里是常事。一个行走的城市和骑车乘车甚至开车的城市是完全不同的,充满了可感性细节。在故乡,人是有方向感的,不会迷路。再说北京是个方方正正的城市,也不容易迷路。可我前些回去,在自己的故乡完全迷失了,连家门都找不着。说到我的北京地图,是完全属于我个人的,带有某种私密性质。在这张地图中,首先是我家,然后是我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我父母所在的单位,还有我和同伴行走的路线。这是我生命旅途的开始。我曾在《旅行记》中写道:“
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8
岁那我跟母亲去上海看外公,那是我头一次离开北京。这次旅行对我来说很重要,距离感让我对故乡有了新的认识,而我的北京地图也发生了变化,可大可小,小到只不过是一张更大地图上的圆圈而已。从那一刻起,我时常梦想着离开北京,走得越远越好。这愿望实现了,以致到了回不去或根本不想回的地步。
林思浩:回忆尤其是文学家的记忆,常被理所当然地读成作家的自传。你好像并不认为《城门开》是文学自传。当然你写的空间、瞬间、人物都不像传记文学般有顺序有较为完整的生活流动过程。但能不能说,你写的都是记忆的真实?
北岛:按体例讲,这是一本关于童和青少的回忆录,但又不完全是。比如它没有一般回忆录中的编史性质。其实这本书有两个主角,一个是我,一个是北京,或者说,这两个主角中,我是显性的,北京是隐性的,关于我的部分,有明显的自传性,关于北京,则带有外传或传说色彩。至于记忆的真实性,这不应在文学的讨论范围内。
13
.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
.北岛写作《城门开》的目的是用文字“
哀悼”
一座“
被毁掉”
城市,是借助文字追溯他的童和青少。
B
.《城门开》的前三篇写的是光和影,味道和声音这些难以言传的细微之物,因为这是北岛的记忆之城的基础。
C
.北岛认为“
一代文物的倾毁反而成就了文学的不朽,文学又反过来令文物增添了传奇的吸引”
,只是作家的信仰,在现实中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D
.文学家的记忆,因为不像传记文学般有序记录较为完整的生活流程,所以不具备真实性。
E
.北岛说:《城门开》中的两个主角我和北京,我是显性的,北京是隐性的。因为城市与人事是不可分割的,所以虽没有刻意写城市,而所有大小事件都折射出城市的变迁。
14
.在这篇访谈开头,记者林思浩从北岛新书《城门开》中的一首童谣开始发问有何作用?( 4
分)
15
.北岛说“
不仅我这样的异乡人在自己故乡迷失了,所有不聋不傻的中国人全都在自己故乡迷失了。”
请结合文本,探究北岛这样说的原因及这句话的意蕴。(6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3. ( 5
分)CD ( C“
在现实中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有误。D
曲解原意,原文探究的是作品中是否写的记忆的真实。)
l4. ( 1
)借此引入访谈的主要内容:北岛的记忆之城。(2
)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谈话气氛,吸引对方的谈话兴趣。(4
分,每点 2
分)
15. ( 1
)北岛认为,自己的故乡绍兴已失去韵味,连鲁迅故居都像是仿造的,而且这样的毁灭是全国性的,这让他和所有的不聋不哑的中国人在自己的故乡中迷失。
( 2
)北岛认为,“
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他梦想离开故乡,而“
走得越远越好”
的愿望实现了,他却回不去或根本不想回故乡。
( 3
)北岛认为,个人的可感性细节让他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而“
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
,没有个人化的细节就没有记忆。(6
分,每点 2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407195.html

相关阅读:《灯下草虫呜》阅读答案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原文
《刘仙洲:新中国初期入党的知名教授》阅读
《卖猪肉也要卖出北大水平》阅读答案
《生化学家邹承鲁》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