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5-7,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5—7
题。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
对于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
很少使用石材,
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
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19
世纪以来,
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
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
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时至今日,
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
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
为什么直到明清,
在技术条件完备,
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
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
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
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
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
但更深究其故,
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然而为什么中国人“
不着意于原物长存”,
依然是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
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
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
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
先进的玉石文化,
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
在中国古代,
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
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
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
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
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
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
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与西方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
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
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
是从“
人本”
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
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
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
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
耗材更少。《礼记·
檀弓上》说:“
昔者夫子居于宋,
见桓司马自为石椁,
三而不成。夫子曰:‘
若是其靡也!
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
费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
是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
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
永恒”
这一命题,
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
万物无常”
。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
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
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
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
没有必要永久保存,
经久不变。而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
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
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
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木是土的产物,
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
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
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5.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
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历史书。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欧洲,
不适用于中国古建筑。
B.
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
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的并不多,
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
C.
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发达,
一直到明清时代,
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情况下,
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
D.
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
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
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
6.
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古代中国既有石料的来源,
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
但石材却并不常用在人所居住的房屋上,
而常用于死者的陵墓,
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上。
B.
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
不惜耗费巨大,
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
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
C.
据《礼记·
檀弓上》记载,
桓司马为自己做一个石制的棺材,
加工了三仍未完成。桓司马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
中国古代的建筑一般不去考虑过于长远的未来,
只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正是这种观念,
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建筑中大行其道。
7.
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古代西方,
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
需要与神一样永恒,
由于不耐久的木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
B.
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
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
而是故意有所不为。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
C.
因深受儒、释、道三家“
万物无常”
认识的影响,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
因此不要说先秦时期,
即使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
D.
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用土木为主要材料,
效率更高,
耗材更少,
而且可以减轻人类对于地球的索取,
在这一点上它是胜过西方石建筑的。
[
答案] 18.5.D
6.B
7.C
[
解析] 18.5.
原文中梁思成的意思是说“
宫室之寿命”
有限,
一是因为“
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
更重要的是古代中国人“
不着意于原物长存”
。“
不着意于原物长存”
的含意,
从全文来看,
是指古代中国人认为,
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有不同的需求,
建筑应该新陈代谢,
没有必要永久保存。
6.
文中第二段只提到秦朝修建阿房宫所用木材的来源,
而说修建阿房宫所用的石材“
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
属于无中生有,
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7. “
不要说先秦时期,
即使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
推断错误,
依据有二:
第四段讨论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
其中提到在有耐久要求的“
陵墓建筑”
和“
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
中大量使用石材;
第一段作者认为不少西方学者“
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
是“
片面的看法”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409592.html
相关阅读:《墨家刹那辉煌之后为何在历史上失踪了?》阅读答案及解题指导
宗白华《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阅读答案
在诗与思的辩难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字来自同样“富有热情与痛
《历史性的活化、延伸与推进》阅读答案
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