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夯实基础
第一轮主要是以基本考点串讲为主线,目的是让考生夯实基础。虽然是选拔性的测试,但它不脱离教材,2008年天津文综卷28题考查民主党派的作用、31题考查政府的职能、33题考查实践和认识的关系、34题考查宏观调控的手段、38题第一问考查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等,这些问题都不难,都能直接在教材中找到答案。因此,夯实基础是的首要环节,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如何夯实基础呢?夯实基础不等同于背书,它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一)首先要夯实考点
和考生要按照考纲(天津市2009年考纲尚未出台,和考生可先借鉴2008年其他课改省市的考纲,待天津市考纲出台后再行对照)的要求在教材中找到相关考点所对应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事实,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分析、理解,要做到“全面”“准确”“细致”。
“全面”是指凡是考点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事实都要阅读、分析、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与考生都不能随意增删知识点,增会给添负担,删则可能会造成高考中的丢分。
“准确”是指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事实的理解和记忆要准确,不能“大概 ”“差不多”,必须对相似、相关、错误的概念、观点等进行比较和辨析。例如,在政治生活中讲到的“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各自的含义是什么,两者有何区别等;另外,政治学科的时代性也要求考生及时更新知识,保证准确性。如党的十七大召开后,深化了科学发展观等内容,考生要及时结合党的十七大报告修正教材。
“细致”即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中涉及的关键词要进行细致的辨别,特别要抓住这些关键词的特征对它们进行区分。如经济生活中讲,我国政府宏观调控可采取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考生在复习时不仅要知道有这几种手段 高中学习方法,还要掌握这几种手段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更要区分这几种手段的不同特征;又如政治生活中讲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执政方式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6个词该如何理解和区分,都是在复习中需要细致入微地掌握的。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特别是选择题,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不仅要求能记忆,更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准确和细致的程度。
(二)要重点落实考点中的主干知识,深入分析主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高考的容量有限,不可能对每一个知识点都面面俱到,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和把握。这就要求考生要在微观(前面谈到的“全面”“准确”“细致”)复习考点知识的基础上站在宏观的角度提炼出主干知识即重点的、在教材结构和知识结构中起骨架作用的知识,深入分析主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主干知识串联成知识链,这样有助于提高复习的实效。否则在头脑中的知识都是散乱的点,在解题时就会出现理不清因果、不知从何说起、想到什么写什么、缺乏逻辑性等问题。例如在经济生活中讲的生产、消费、投资、财政、物价它们都是相互联系的主干知识。
2:在教学实际中,经常有学生问:“,怎么才能把分析题的答案写全面呢?为什么我总是漏点呢?”这反映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不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政治学科的基本能力,它源于对知识细节和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提升这一能力,要在挖掘主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搭建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借助知识体系的帮助,考生能顺畅地实现“审题、提取有效信息——确定某个答题要点——在知识体系中捕捉到这一要点,并确定以这个要点为核心的知识链——调动和运用这一知识链分析问题”这一过程,从而达到高考的能力要求。
随着2009年1月中下旬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的结束,第二轮复习即将展开。第二轮复习以时政热点为主线展开,以考点知识与时政热点的结合为目标,做到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这对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构建知识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提轮复习的成效。
对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堆砌,要遵循科学的和原则来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比较常用的有:
(一)分模块、抓标题
政治学科教材在编写体例上可分经济、哲学、政治、文化4个模块,每一模块都有三级标题:课题、节题、框题。这些不同模块、不同层级的标题本身就体现了教材知识的逻辑关系。考生可以绘制出每个模块、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图,这样就能帮助考生直观揭示单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一个考点在教材中的地位,在知识体系中掌握某一个知识点,分清因果,在前后相继的关系中去把握这个知识点。
(二)抓主线
把教材的内容按主体、性质、主题等分门别类,做到知识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辐射,从而融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政治生活教材按照不同的主体可以分为国家(政府)、中国共产党、公民不同的主体,围绕不同主体可以延伸和辐射出多条知识链;抓住“民主政治建设”这一主题可辐射全书内容:包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民主制度、依法保护公民民主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主张等。
(三)以问题为中心
对于一个重要知识点的把握,要弄清它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通常可以通过抓住“是什么”、“ 为什么”、“怎么样”3个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问题为中心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在解决某些具体的问题时考生容易出现知而不全、思而不达的现象,这时建构“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就能活化基础知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2007年重庆卷38题:
某些地方政府管理理念错位,为提升城市形象,忽视民生问题,要建“无摊贩城市”。目前,上海的无证摊贩约5万个,上海市政府经调查研究,一改往日对马路摊点一律封杀的做法,出台《城市设摊导则》,规定:部分市区路段经市民同意,便可设置部分便民摊点,政府颁发临时许可证,这既可扩大就业,方便居民生活,又可规范城市摊点管理。运用政治常识分析上海市政府的做法。 (12 分)
注重整合
思路
简析
答案
简析:
上海市政府做了什么
对涉及民生问题的摊点市场进行调查和监管,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履行了国家的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上海市政府为什么做?
①国家性质决定政府的性质和职能。
②上海市政府的做法,贯彻了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原则。
③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上海市政府做的结果、意义如何?
扩大就业,方便居民生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有很多,归结起来是“抓点、连线、织网,打通界限”,无论知识体系是怎样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目的:利用一定的学科知识体系记忆理解知识,在运用知识体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政治高考复习方法有很多,需要考生逐步提升的能力也还有许多。上述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在2009年一月中下旬,在第一轮复习中强化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为第二轮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40961.html
相关阅读:我们的民族精神过关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