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题。(
9
分,每小题
3
分)
作为中国两千多封建社会治道的主流,儒家思想从它产生起就一直倡导“为致以德”,主张用道德教化来感化百姓,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理。孔子明确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政,有耻且格”。在他看来,用道德教化来感动人心,要比一味的惩罚效果更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则更加明确地主张“贵王贱霸”,提倡以德服人的“王政”,反对以力服人的“霸政”。当齐宣王问及齐桓公、晋文公之事时,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孟子却声称“未之闻也”,其原因乃在于“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羞称五霸,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
儒家倡导的道德教化之所以能行,是有一定的人性理论作为基础和出发点的。人是整个管理活动的中心,任何管理思想、理论都是以对人的本性的认识和理解作为前提的。在儒家那里,人性问题不仅仅是管理理论的必要前提,而且是整个管理活动的中心。儒家的思想家们在人性问题上都持“人性可塑”的主张。人性可塑,则道德教化能行。
孔子率先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人人所禀受的天性是大体一致的,没有很大的分别,但是经过后天的习染,人与人之间便渐渐地拉开了差距,不再相近了。孔子虽然没有言及人性的善与恶,但是肯定了人的本性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环境和教养来加以改变和塑造的。以后的儒家,虽在人性的善恶问题上有较大的分歧,但是人性可塑,相信人的本性经过塑染之后能达到善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
孟子以为人性中有仁、义、礼、智“四端”这四种根本的善,是人性所固有的,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能良知,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基本特征。仁义礼智之所以叫做“端”,是因为仅处于萌芽阶段,论其数日不过是“几希”,有待于放大和扩充。因此,道德教化的主要任务就是:“存其心”,“养其性”。在孟子看来,性犹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若能扩而充之,则为君子;若丧失之、遮蔽之,则沦为小人。如果人人皆能扩充此四端,则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的性善论在儒家中占有很大优势,后来李翱、王阳明、王船山、戴东原等人对人性的看法,与孟子十分相近。
在人性问题上另一有代表性的观点便是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性都是好利多欲、自私自利的,其中并无仁义的成分,所有的善都是经由后天的教化和训练获得的。人性虽本为恶,然而人有相当的聪明才智,可学而能,去恶返善,“化性起伪”。普通的人只要通过学习积累善的东西,达到“全之”、“尽之”的程度,也可以成为圣人。如果说孟子的观点代表了“性善可塑论”,那么荀子的观点可以说代表了“性忍可塑论”。
此外,在儒家的阵营里还有以告子为代表的“性无善无不善论”,以世项为代表的“性有善有恶论”和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性未善论”等观点。无论这些观点之间的分歧有多大,它们都把理论的落脚点放在了如何塑造人性这个核心的问题上。在儒家看来,作出某种人性的判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在于如何改造和塑造人性——去恶扬善;管理活动不仅是对人性的顺应过程,而且是对人性的塑造过程。道德教化之所以能行,是因为人性是可塑的。
(节选《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理念初探》)
5
.下列有关儒家关于“人性”的看法,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在儒家那里,人性问题不仅仅是管理理论的重要前提,而且是整个管理活动的中心。任何管理思想、理论都是把人的本性作为前提的。
B
.孔子认为人与人的不同在于后天的习染,人与人之间便渐渐她拉开了差距,不再相近了,但是人人所禀受的天性是一致的,没有很大的分别。
C
.孟子认为人先天就有仁、义、礼、智四种最重要的善,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能良知。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基本特征是人性。
D
.荀子认为人性所有的善都是经由后天的教化训练获得的。人性中无仁义的成分,都是好利多欲、自私自利的,但人可学而能,去恶返善,“化性起伪”。
6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儒家思想从它产生起就倡导“为政以德”,主张用道德教化来感化百姓,达到有效的治理。儒家的这种思想在两千多的中国一直作为封建社会治道的主流。
B
.儒家倡导的道德教化之所以能行,是有一定的人性理论作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儒家的尽想家们都主张人性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环境和教养来加以改变和塑造的。
C
.孟子认为道德教化的主要任务就是:“存其心”,“养其性”。因为人性之善还处于萌芽阶段,数目不过是“几希”,有待于放大和扩充,若丧失、遮蔽,则沦为小人。
D
.道德教化的前提是人性。在儒家看来,重要的不仅是作出某种人性的判断,更在于如何改造和塑造人性;管理活动不仅是对人性的顺应过程,而且是对人性的塑造过程。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与荀子的对人性问题的看法完全不一致。孟子主张“人性本善”,是人先天的良能良知;而荀子则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B
.孟子认为人性中的仁义礼智若能扩而充之,则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的性善论占有很大优势,后来儒家学派中很多人对人性的看法,与孟子基本一致。
C
.荀子认为人性“虽本为恶”,但人有相当的聪明才智,可学而能,去恶返善,“化性起伪”。普通的人只要通过学习积累善的东西,也可以成为圣人。
D
.人性问题是管理理论的必要前提和整个管理活动的中心,人性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塑造人性。儒家们都把理论的落脚点放在了如何塑造人性这个问题上。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409629.html
相关阅读:宗白华《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阅读答案
《历史性的活化、延伸与推进》阅读答案
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阅读答案
在诗与思的辩难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字来自同样“富有热情与痛
《墨家刹那辉煌之后为何在历史上失踪了?》阅读答案及解题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