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分
)
①
哀公问曰:“
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
举直错①
诸枉②
,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
为政》)
②
孟子见齐宣王,曰:“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③
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
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孟子·
梁惠王》)
[
注]①
错:通“
措”
,放置 ;②
枉:不正直、邪恶。③
世臣:即“
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
(朱熹)。
(1
)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
分)
答:
(2
)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
分)
答: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9
.(1
)两个选段都主张要选贤任能。(2
分)
(2
)孔子认为能否任用正直的人才帮助治理国家关乎民心向背,侧重选拔贤才的重要性。孟子则侧重如何选拔人才,认为选拔人才应谨慎、尊卑有序,应广泛听取民众的意见且经仔细考察。(4
分,各2
分)
【参考译文】
①
鲁哀公问:“
怎样做才能使人民服从呢?”
孔子回答说:“
选拔正直的人,安排在邪恶的人之上,人民便服了;选拔邪恶的人,安排在正直的人之上,人民就不服了。”
②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
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
与国家休戚与共)
的臣子。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任用的人,现在不知到哪里去了。”
宣王说:“
我用什么方法才能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罢免他们呢? ”
孟子说:“
国君任用人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选,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
对此)
能不慎重吗?
左右侍臣都说好,不行;大夫们都说好,也不行;全国的人都说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是好,这才任用他。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409673.html
相关阅读:《冷泉亭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潘将军失珠》阅读答案及翻译
《崔浩字伯深》阅读答案及翻译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