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强
“
德”
的本来的含义比较有趣。在甲骨文里面,“
德”
字分为两个部分:左边的“
彳”
和右边的眼睛的象形。“
彳”
表示行为、行动;眼睛的象形中上下两个直线,表示要“
直视”
。所以,“
德”
的意思应该可以推测为:行为要正而目不斜视,即做得正、看得直。进一步说,“
德”
表示做事情(行为)和看问题(观念)要配合在一起,做得正、想得也不歪。所以,“
德”
这个字的出现本身就说明中国远古的人们开始意识到了行为和思想必须要具备一种特殊的社会性属性:行正思直。只有光明磊落、公正正直,才能赢得人们的拥护。
在古代,“
德”
的含义是非常深远的。《庄子》里说:“
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
,强调了“
德”
要像天地一样至高至大,具有宽容、博大、深远和化育的内涵。“
德配天地”
这个说法,赋予了“
德”
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也要求人们执行“
德”
不能仅仅从生活的琐碎细节中实现,更要有天地之大德,有如同天地一样养育万物、涵容百态的能力。
所以,“
德”
首先指的是一种“
能力”
,或者具体地说,是一种社会能力。这种能力的特点是,一个人要很好地跟社会生活、跟他人适应,做到像天地一样让万事万物都各安其位、各有其德、各能其能、各有其效。所以,“
德”
的含义里面,最为重要的就是对“
容纳”
、“
包容”
和“
适应”
能力的强调。
那么,“
德”
的这种社会能力,有什么作用呢?
事实上,“
德”
是一个人了解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融入社会正义洪流并建构自己个人生活的保障。《周礼·
地官》注里说:“
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德是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管理自己的生活的内在观念,是一种自己内心的操守。世事衰变,但这样操守是不能改变的。具体地说,“
德”
要求一个人以“
天地”
为视野,建立起自己做事做人的基本准则;并且为这个准则敢于抗争不畏权贵。所以,“
德”
说白了,就是一种来自天地正气的内心力量。温家宝强调说学人应该有“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强调“
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正是这个意思。温家宝使用的典故出自陈寅恪给王国维写的纪念碑铭。1953
12
月1
日上午,陈寅恪强调了这个说法,他说:“
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
我决不反对现政权,在宣统三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所以周一良也好,王永兴也好,从我之说即是我的学生,否则就不是。”
陈的这种坚守自己信念的“
偏执”
,正是来自自己内心强大的力量。晚清的龚自珍面对世道变迁,倍感自身改造世界能力有限,但是,却依旧说“
颓波难挽挽颓心”
,强调不同流合污、坚守自己的道德操守的诉求。
在这里,丧失了“
德”
,也就丧失了自己生活行为的指导,从而进一步丧失生活真正的快乐。一旦自己的操守道德变成了可以买卖的商品,也就等于将自己的心境、情感和观念都一股脑变成了具有使用价值而丧失了价值的东西。没有比丧失了“
德”——
这种内心的力量更让一个人彷徨无助的了。当我们觉得权力和资本带来的享乐是无限诱人的时候,却无法想象,一旦将“
德”
贩卖出去,人会丧失内心的支撑力量,陷入偏执的精神境地。
(节选自《“
德”
的三重力量》,《人民论坛》
第28
期)
12
~l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
选择题答题区”
作答。(12
题选对一项给2
分。选对两项给5
分。多选不给分)
12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
德”
本义是做得正、看得直,行为和观念要配合,说明中国远古的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要行正思直。
B.
在古代,“
德”
的含义非常深远,庄子认为“
德”
具有宽容、博大、深远和化育的内涵,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C.“
德配天地”
是指要像天地一样有大德,而人们在生活的琐碎细节中执行“
德”
并不符合“
德配天地”
的要求。
D.“
德”
作为一种社会能力,强调人要很好地跟社会生活、跟他人适应,强调“
容纳”
、“
包容”
和“
适应”
能力。
E.“
德”
是人们生活行为的指导,我们如果把“
德”
变成具有使用价值、可以买卖的商品,那就会失去生活的快乐。
13.
关于“
德”
是一种内心的力量,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
A.“
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强调用“
德”
来支配自己的行动。
B.
陈寅恪认为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就是用“
德”
来管理自己的内在观念。
C.
坚守内心的“
德”
的力量,使得龚自珍面对世道变迁,仍能强调不同流合污。
D.
温家宝强调“
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就是强调要坚守“
德”
这种内心的力量。
14.
作者认为陈寅恪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正是“
德”
的体现的理由是什么?(4
分)
15.
在电视剧《蜗居》中,官员宋思明不断地用自己的权力与地产商等资本家做权钱的交易。他在应酬了一天之后,满身疲倦,空虚寂寥,他疯狂地打电话给他心目中的“
纯真女孩”
海藻,偏执地寻求精神的慰藉。请结合文中的观点,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2
.BD
(A
.中国远古的人们“
开始”
意识到要行正思直。C
.“
不能仅仅”
从生活的琐碎细节中实现,“
更”
要有养育万物、涵容百态的能力。E
.原文是“
失去生活真正的快乐”
。
13
.B
(陈寅恪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14
.“
德”
是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管理自己的生活的内在观念,是一种自己内心的操守。(2
分)“
德”
是一种来自天地正气的内心力量,要求一个人以“
天地”
为视野,建立起自己做事做人的基本准则,并且为这个准则敢于抗争不畏权贵。(2
分)
15
.人失去了“
德”
这种内心的操守和信念,就会失去生活真正的快乐,陷入空虚,陷入偏执的精神境地。(2
分)宋思明将操守道德变成了可以买卖的商品,也就丧失了“
德”
,因此也就丧失内心的支撑力量,丧失生活真正的快乐,陷入偏执的精神境地。(2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428772.html
相关阅读:《墨家刹那辉煌之后为何在历史上失踪了?》阅读答案及解题指导
宗白华《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阅读答案
在诗与思的辩难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字来自同样“富有热情与痛
《历史性的活化、延伸与推进》阅读答案
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