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加荣
诗歌的特点是在韵律中运行,中国和外国,概莫能外。这是诗歌得以流传的基本要素,越是保持韵律严谨的好诗,流传得越是久远。反之,再好的诗如果没有韵律,也难以广泛地流传。这正如孔子所说的:“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根据这个道理,反思我国近百的自由体新诗,之所以缺少传诵的耐力,根本的原因就是放弃了作为诗歌这种文体的基本要素——
韵律。
在新诗刚刚兴起正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之时,
必谓依韵成章,束缚情性,不得自如,故厌而去之;则不知樵歌小曲,亦无无有韵者,此正触口而出,何尝自寻束缚耶?”
新诗的推出,不可否认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是适应了时代的需求。但是从它发展至今的百历程反思来看,当时倡导新诗的先驱们,在打破统治了千百的格律诗束缚的勇气和无畏的精神下,不免由于慎思不足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完全“
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
,从而忽略了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即中国诗歌(从《诗经》到元曲)不管是哪一种格式都是有韵有律的,这些韵律的格式是经过千百的锤炼才形成的。正是由于有一定格式的韵律,诗歌才得以流传。而倡导自由体新诗的先驱们在他们刚刚走出国门,初见外国诗歌,在外语不太精深、未能熟谙外语中音节长短、重音排列等在母语中已经约定俗成的内在规律时,会不会仅从书面上看到它句子的长短不齐和语尾的有韵无韵,便误以为外国诗歌一律是没有任何格律的自由体诗呢?而对于大多数没有去到外国、只凭译文了解外国诗歌的人,则更是以为外国诗歌天生便是无拘无束的充分自由体,就是分行的散文。
应当说,新诗至今虽然已经经历近百的历程,但仍然处于探索与寻求更适合于自己表现形式的阶段。历史上,每种新的诗体出现,由《诗经》到《乐府》再到格律诗、词、曲,每一次都经过几百的发展过程。我认为,还是
诗要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
鲁迅的话在五四时期推动诗歌革命,促进新诗产生时是正确的;今天,在推进新诗如何探索,如何找出更适合于自己的表现形式的过程中,仍很重要。
总之一句话,诗一定要有形式,这形式就是韵律。至于这形式、这韵律如何铸造,如何形成,仍然亟待探索、锻铸与完善。(选自《光明日报》
3
月)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和外国的诗歌都一样,流传得越是久远的诗歌越具有韵律严谨的特点,因为韵律严谨是诗歌得以流传的基本要素。
B.
诗歌的基本要素是韵律,由于我国近代以来的诗歌不讲韵律,所以失去了传诵的耐力,不能流传下好的作品。
C.
新诗也要有韵律,章太炎先生在新诗刚刚兴起并在探索自己发展道路时,就反对那种只有摆脱韵律束缚才能写好诗的说法。
D.
孔子曾经说过:“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诗歌,诗要讲求韵律,保持韵律严谨的好诗,才流传得久远。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倡导新诗的先驱们,具有打破统治了千百的格律诗束缚的勇气和无畏的精神,他们推出的新诗,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B
. “
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
是倡导新诗的先驱慎思不足得出的认识,这样他们在打破千百的格律诗的束缚之时,不免走向另一个极端。
C
.倡导自由体新诗的先驱们初见外国诗歌,仅从书面上看到它句子的长短不齐和语尾的有韵无韵,就误以为外国诗歌一律是没有任何格律的自由诗体。
D
.虽然已经历经近百,但新诗至今仍然处于探索与寻求更适合自己表现形式的阶段,新诗的探索还要继续推进。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章太炎认为“
樵歌小曲”
不是没有韵律,只是这些民间小调无须刻意讲求韵律,“
自寻束缚”
,韵律已是触口而出。
B.
中国诗歌的韵律格式是经过千百的锤炼才形成的,从《诗经》到元曲,中国诗歌正是由于有一定格式的韵律才得以流传的。
C.
以为外国诗歌天生便是无拘无束的自由体诗歌的错误理解,或是因为刚出国,未能谙熟外语中的语音规律,或是因为没有到过外国只凭译文了解外国诗歌。
D
.“
只要顺口就好”
是鲁迅在五四运动时期推动诗歌革命,促进新诗产生的正确观点,在今天,这个观点在推进新诗找出更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的过程中仍很重要。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452208.html
相关阅读:在诗与思的辩难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字来自同样“富有热情与痛
宗白华《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阅读答案
《墨家刹那辉煌之后为何在历史上失踪了?》阅读答案及解题指导
《历史性的活化、延伸与推进》阅读答案
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