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毅然
①
中外文学作品中有一道奇特风景线:知识分子一直是被嘲笑的主角,很少成为获得赞美的主角。
②
新文学运动以,鲁迅的《孔乙己》、叶圣陶描摹灰色知识分子的《潘先生在难中》、钱钟书的《围城》等名著名篇,瞄准的对象尽是知识分子。上世纪五十代以后,在知识分子逐渐陷入整体挨批的社会大氛围下,从思想界到文学界,知识分子全得低头认罪,成为必然自觉改造的对象,文学形象中的知识分子自然也高大不起。进入九十代,从特定意义上,知识分子仍然是社会上的弱者,因为谁都可以扯上知识分子开骂一通。王朔说知识分子“
不骂白不骂”
,并不仅仅是王朔个人的“
美学投机”
或“
艺术选择”
,实际上代表着整个社会审美的某种价值趋向。
③
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
开涮”
,乃是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
本人试析一二。
④
知识分子有能力参预各项社会活动,有可能跻身权益分配之列,社会身份十分微妙,处于不上不下的中间阶层。因掌握知识,知识分子自必怀有一定理想,不屑于流同俗辈,不安于既有现状。行高于众、品异于俗,知识分子的英雄自画像,自命不凡自我夸张,主客观之间存在相当差距。在群俗看,便很有点脱离现实做白日梦的味道,可嘲可笑之处多多,即富含“
可嘲笑因素”
、“
可打趣内容”
。聪慧敏感的作家,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大好卖点。这可以说是知识分子何以成为“
嘲笑主角”
的最重要之因素。
⑤
无论中外,相对识文断字的知识分子,工农社会地位更低,处于社会最低层。尤其在旧时中国,不少工农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而同情弱者又是基本人性,且形成强大社会心理定势。若嘲笑弱者,似乎道德品味欠高。一九四二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掀起的文艺工农化运动,除了现实政治因素,从审美角度也倚于这一社会心理定势。否则,工农化何以会于短时期内得到文艺界的广泛认同?
⑥
由于知识分子最熟悉的是自己,知道何处何地有痒痒肉,知道哪儿隐藏着最丰富的“
矿藏”
,一举刨一扛镐的“
第一感觉”
都往那儿汇聚,这样便从创作头上决定了作家的取材向度。而艺术创作的关键又在于细节与深度,对作家说最容易写得深入的只能是自己。此外,嘲笑自我的社会效应也较好,上面不会怪罪,下面不会得罪,官不厌民不嫌,就像相声演员最好的开涮对象总是自己。既然将镜头对准了知识分子,那么还能不搞出几声笑?谁身上还能没有一点可资嘲笑的“
不完善”
之处?
⑦
孔孟以降,中国士人审美习俗便形成强大的厚古薄今之定势,以过去否定现实。“
三代文武”
,标榜至今。厚古薄今,从习惯上养成了中国学者拒绝接受新事物的审美传统——“
以新为不可知,以旧为不可易”
。
⑧
一九八?代中期呼啸文坛的“
寻根派”
,呼吁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特质中找寻现代社会的“
自我”
,期望从历史中找到自己的“
根”
,从宁静乡村处寻找文化根,从遥远落后的原始文明那里,找到现代社会所缺乏的“
根”
。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从思想倾向上,表现出追怀上世纪五六十代的农业文明,表现出追慕落后的趋向,但从审美上却因这一“
向后看”
得到价值支撑,觅得内涵,并以此否定城市现代文明。而知识分子又总是城市文明的代表者,与“
向后看”
的审美定势形成巨大反差,嘲笑知识分子便成了一块滋味多多的“
痒痒肉”
。
⑨
二十世纪的中国,现代精神与审美观点均处于欲建未建的叉路口,新旧矛盾交聚汇集,以“
旧”
笑“
今”
也是一种必然。恰好多读了几书的知识分子又是公认的新派人物,多有与众不同之处,被俚俗们拎出当当笑角似乎也十分正常。
⑩
当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新派人物嘲笑旧式人物总是“
夏瑜”
式的孤掌难鸣,不成气候缺乏呼应,而旧式人物嘲笑新派人物则是一呼百诺,激掌一片。 因此,审美上从就是偏旧不偏新,鲁迅的《药》中,最好笑的人物还是那个“
疯子”
夏瑜。
?
习惯成自然,既然知识分子这一头总是自我嘲笑,并不断提供这样的嘲笑范本,那么另一头自然而然也就养成俗众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天然的嘲笑期待,即所谓时髦的“
卖点”
。
?
当然,只要知识分子还作为某种社会集团有别于工农,只要知识分子还只能由自己写自己,只要知识分子还因为掌握知识而成为社会关注点,那么,文学中的这一“
知识分子待遇”
怕是还得享受下去,一直要到全社会知识化,全都成为知识分子,才有可能免却这一“
待遇”
。
1.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填入第⑩
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2
分)
①
等到新思想最终战胜旧思想
②
再回头去嘲笑旧式人物
③
如《药》中新派人物夏瑜
④
好象也没了多大意思
⑤
甚至连嘲笑权都没有呢
⑥
新派人物亦随之失去“
新”
意
A.③①②⑤④⑥ B.③⑥①②⑤④ C.③⑤①⑥②④ D.③④②⑤①⑥
2.
第⑥
段加点词“
矿藏”
在文中的含义是 。(2
分)
3.
第⑧
段,作者列举“
寻根派”
和《最后一个渔佬儿》的目的是什么?(3
分)
4.
第⑩
段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试举出其中一种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
分)
5.
下列分析“
中国文学尽拿知识分子‘
开涮’”
的原因,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
作家们创作喜欢向熟悉的自身取材。
B.
自古就有嘲笑知识分子的审美背景。
C.
人们普遍同情弱者的社会心理定势。
D.
知识分子本身微妙的社会身份因素。
6.
作者对未知识分子在文学中的“
待遇”
持什么观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作者观点的看法?(5
分)
【答案】:
1
、C
2
、作家写作中可以被用嘲笑的知识分子的缺点和弱点。或知识分子身上可资嘲笑的“
不完善”
之处。
3
、中国学者有厚古薄今、拒绝接受新事物的审美传统(1
分);审美上喜欢“
向后看”
(1
分);而知识分子又总是文明的代表者,与“
向后看”
的审美定势形成巨大反差,因而总被嘲笑(1
分)。
4
、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1
分),把新派人物比作鲁迅小说里的人物“
夏瑜”
(1
分),形象生动地表达了“
审美上从就是偏旧不偏新”
的观点(1
分);或作者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1
分),把新派人物嘲笑旧式人物总是孤掌难鸣和旧式人物嘲笑新派人物则是一呼百诺的现状进行对比(1
分),突出地表达了“
审美上从就是偏旧不偏新”
的观点(1
分);或作者运用举例论证的手法(1
分),通过例举人们熟悉的鲁迅作品中“
夏瑜”
的结局(1
分),形象生动地表达了“
审美上从就是偏旧不偏新”
的观点(1
分)。
5
、B
6
、作者认为(1
分),只要知识分子还有别于工农,只要知识分子还只能由自己写自己,只要知识分子还是社会的关注点(1
分),中国文学拿知识分子“
开涮”
还会继续下去(1
分)。
我同意作者的观点(1
分),因为中国文学历有嘲笑知识分子的传统,现实生活中许多知识分子就有虚伪猥琐等性格特点(1
分),所以,它还可以成为人们继续写作的资(1
分)。
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1
分),因为尽管中国文学有嘲笑知识分子的传统,但历史上和现实中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们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当这些特点被人们认识到以后(1
分),人们会改变过去的做法,在文学中赞美知识分子(1
分)。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456592.html
相关阅读: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阅读答案
《历史性的活化、延伸与推进》阅读答案
在诗与思的辩难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字来自同样“富有热情与痛
《墨家刹那辉煌之后为何在历史上失踪了?》阅读答案及解题指导
宗白华《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