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
的真谛
王乾荣
义,指合乎正义和公益的思想或行为。这回汶川地震,让我领会了什么是真正的“
义”
。
比如,我们向灾区捐款,是“
义捐”
,去做志愿者,叫“
义工”
。这里所谓义,是说我们做这些事,不但是心甘情愿为他人的,更是不求一己之私利的。
这使我想到
义”
,是不求回报的(哪怕仅仅是精神上的);而沽名钓誉,自然属于不道德范畴。
大灾面前,一般老百姓的义举,跟军人的尽天职,并没有什么不同。天职?对了,是天职,即在人内心来说,是尽也得尽,不尽也得尽的义务。好像有一股强力推动着你,如果你不尽这个义务,就会觉得心亏。那位说,捐款不是自愿吗?当然没有人强迫你,但是良心会令你觉得,“
不自愿”
,是十分尴尬和别扭的,觉得自己不怎么道德。那位又说,也不能人人去当志愿者啊。是的,但是如果有幸争取当了志愿者,就应该是一个彻底的无我主义者。你会认为自己的义举,不是强者对于弱者的恩施,不是居高临下地拯救别人,而纯然是尽义务。你怀了任何个人目的,都会觉得脸红和不安。即是说,良心是人的天职,这乃是道德的境界。
处于道德境界之人,不但求别人的利,而且对于别人,有一种痛痒相关的感情,即以别人的痛痒为痛痒。捐款和做志愿者,就是为这个目的。这时候,举其事者就显得慈悲而有耐心,有毅力,干什么都毫无怨言,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像鲁迅说的,“
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乐”——
这是发自内心的、绝不张扬的、不求别人夸赞的快乐。有时候,这样的人连那快乐,也来不及享受——
他完全忘我了。为什么有的人捐了那么多善款,做了那么多善事,连姓名也不愿留下?因为“
善欲人知,非真善也”
。他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没必要留。如此不计毁誉,不顾罚赏,才是真正的以道德为圭臬。
但是很遗憾,也有的人,做了些事,客观上帮了别人,应该肯定,但是太过张扬,比如捐款,一定要在镜头前面长时间地亮相,把写着款项数目的牌子,晃了又晃,唯恐别人看不清楚,留不下印象,则难免叫人疑惑他们这样做,是不是为了获得“
自己预期的利”
,至少叫人家称赞一番,奖赏一番。在别人的生死关头和巨大悲剧面前,借机收获自己的荣誉,至少氛围不谐调吧!所以通过“
利他”
以“
利己”
的行为,仍然难脱功利境界。有的在镜头前面许诺的“
义举”
,作秀完毕,居然可以不认账,不兑现,就更叫人觉得距离道德境界甚远——
远到亵渎道德的地步。
道德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
单向”
的——
它是一个人认为“
理应如此”
的选择,所谓义无反顾是也。功利原则,是双向的,也是等价交换的,所谓不做赔本的买卖是也。所以,道德原则,是温情脉脉的;功利原则,是斤斤计较的。义举,“
犹水之就下”
,是那么自然、酣畅;利举,则难免在某些环节,显出涩滞。
当然,对一个人来说,义举原则重在正己,而非责人。在这个特殊的时候,我写了上面的话,不是对别人说三道四,只为约束自己。
(节选自《民主》2008
第9
期,有删节)
12-13
题为选择题。(12
题选对一项给2
分,选对两项给5
分,多选不给分)
12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
.作者认为,向灾区捐款捐物,去灾区做志愿者,这些行为,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
义”
。
B.
作者认为,真正“
义”
者,做了善事是不需要别人知道,也不在乎别人评判的,他们的行为是发自内心的。
C.
作者认为,在电视镜头前面长时间亮相的捐款人,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叫别人称赞一番,奖赏一番。
D.
作者认为,如果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义举感到脸红和不安,就表明他不是一个彻底的无我主义者,而是有自己的这样或那样的个人目的。
E.
作者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明白“
义”
的真谛,并以此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而不是责备别人。
?
13
.下列行为符合作者所谓的“
道德原则”
的一项是(3
分)( )
A.
某人看别人都在帮助某一贫困学生,他才不情愿地向这个贫困学生捐款一千元。
B.
某企业在一次慈善活动中捐款一百万元,电视台给予广泛宣传。对此,这个企业又给这个电视台捐了十万元表示感谢。
C.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小王看到了前面有一个躺在地上起不来的老人,考虑再三,小王最终走上前去把老人搀扶了起来。
D.
马鞍山市一位拥有“
熊猫血”
的市民叶东华无偿捐出造血干细胞救活了一个浙江人。
14
.文章第三段引用了《新原人》里的一个故事,结合上下文,简析这个故事中的“
道德”
和“
非道德”
。(4
分)
15
.处于“
道德境界”
和“
功利境界”
的人,在对待“
义”
的问题上有什么区别?请概括说明。(4
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12. A
、C
(A
不是“
一定”
,应该是“
并不一定”
;C
从文中“
至少”
两字可以看出,在电视镜头前面长时间亮相的捐款人,其目的并不都是,或者不仅仅是为了叫别人称赞一番,奖赏一番。)
13. D (
参见倒数第二段。A
项的行为不是主动的;B
项的行为有“
等价交换“
之嫌;C
项的行为“
考虑再三”
不是义无反顾的“
犹水之就下”
。
14.
一个军人为尽军人天职冲锋陷阵(1
分),这种不求一己之私(或“
不求回报”
)的思想和行为,是道德的(1
分);另一个军人为了得到上面的奖赏、同伴的称誉冲锋陷阵(1
分),这种沽名钓誉(或“
为了收获自己的荣誉”
)的思想和行为,是非道德的(1
分)。
15.
前者求别人的利(或“
利他”
,1
分),以别人的痛痒为痛痒(
或“
对于别人有一种痛痒相关的感情”
,并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或“
不计毁誉,不顾罚赏”
,1
分);后者通过“
利他”
来“
利己”(2
分)
如写“
为了获得自己预期的利”
或“
利己”
也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462322.html
相关阅读:《微电影大有可为》高中说明文训练阅读有答案
《洪积扇??河流摊开丰饶扇面》阅读答案
高中说明文阅读答案:《中国古代社会的节日休假》
《关于企业家阅读的调查报告》阅读答案
说明文《天上真的会掉金子》??高中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