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
14
题。
“
孝
”
作为日常行为规范
,
几千来被赋予
了强烈的象征涵义。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法律与政治是紧密纠缠的共生体,从未像西方社会那样在权利框架下充分剥离。因此,通过对
“
父子
—
君臣
”
这一隐喻关系的不断自我确认,个体在家庭中的品行,变成了考察社会角色与政治素质的根本依据。汉代选拔与培养官员的重要途径就是
“
举
孝
廉
”
,即二十万户中每推举一位公认为
孝
顺父母、行为廉正者由朝廷直接任命为官吏。这种以德取士、以德治国的系统,直到清代仍是吏治的重要方面。显然,作为家庭伦理规范的
“
孝
”
,已作为政治考核标准直接介入了社会生活,实际上是国家层面上
“
忠
”
的异质同构体。多少功臣名将失宠后,往往以
“
不
孝
”
之名获罪杀身。
“
孝
”
在周代以前主要是指对逝去的先人进行祭祀与守制。周以后随着儒家的兴起,供奉活人的社会议题渐渐压倒了供奉死人的宗教议题。从现实利益上说,对逝者的守制与对老者的奉养,都要浪费大量劳动力,并不符合资源最优化配置的自然原则。然而,这种
“
不经济
”
的行为却恰恰体现了文明的力量,即宣告一种基于
“
反哺
”
机制的群体关系的确立。在个体意义上,
孝
敬父母本身必然包含着对晚辈生活
“
方便性
”
的牺牲。
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个体高度独立,包括从家族和家庭依赖关系中的解放。这使代际成员的长期共处失去强制性,公共教育、全日工作和社会化福利体系,最终切断了原有的
“
反哺
”
链条,于是出现越来越多失去回报的
“
空巢老人
”
。由于时间上的快节奏和空间上的流动性,轻人的自我认同更多来自社会角色尤其是职业角色,家庭日益远离作为国家缩影和权力纽带的含义。这使
“
孝
”
作为一种崇高的政治话语迅速崩溃,还原为日常生活中的利益话语和情感话语。
将
“
孝
”
解释为功利性的交易似乎有
“
庸俗社会学
”
之嫌,因此有人试图寻求更自然的心理依据,把它归结为人类的某种普遍情感。但是,如果没有内在的敬畏与顺从,奉养老人就与豢养宠物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也就是说,仅仅根据强烈的审美感情
——“
爱
”
,并不必然导致
“
孝
”
的行为。另一方面,当我们讴歌伟大无私的母爱时,往往忘记了野兽的护崽之情比人类更绝对、强烈和直接,它们会为保护幼崽而自不量力地攻击任何目标,不会想什么养儿防老的问题。
因此,坦然承认
“
孝
”
的功利基础并不可耻,可耻的是对
“
孝
”
进行道貌岸然地掩耳盗铃和无限绑架。人的感恩之情并非与生俱来,其前提是要有
“
恩
”
可感;而当情感内化为道德习惯时,便拥有了难以抗拒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所以,说到底,
“
孝
”
不仅是一种光荣的美德,而且应当是一笔自由的交易和一份愉快的感情。
13
、本文对孝所持的观点是:
【13.
“孝”不仅是一种光荣的美德,而且应当是一笔自由的交易和一份愉快的感情。】
14
、
下列关于
“
孝
”
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
“
孝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
“
父子
—
君臣
”
的隐喻关系存在着联系。
B
.现实中,
“
孝
”
体现了资源最优化配置的自然原则与文明力量之间的差别。
C.
现代社会的
“
孝
”
已非崇高的政治话语,而是一种利益话语和情感话语。
D
.在儒家思想影响下,
“
孝
”
的侧重点经历了由社会议题向宗教议题的转变。
【14
、D (
应是“由宗教议题向社会议题”。)
】
15
、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作为一种
“
不经济
”
的守制和奉养行为,曾经基于
“
反哺
”
机制而确立的
“
孝
”
,包含着对晚辈自身生活
“
方便性
”
的牺牲。
B
.
如果没有对长辈内在的敬畏与顺从,而仅仅出于
“
爱
”
这种强烈的审美感情,奉养老人就与豢养宠物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C
.
汉代
“
举孝
廉
”
表明,
“
孝
”
作为政治考核标准直接介入了社会生活,并由家庭伦理规范变成了以德取士、以德治国的系统。
D
.与野兽具有比人类更绝对、强烈和直接的护崽之情相比,我们应该坦然承认
“
孝
”
的功利基础,否则可能对
“
孝
”
作出曲解。
【15
、 C(
嫁接信息造成原意曲解,答题区域在第一自然段。)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466648.html
相关阅读:《墨家刹那辉煌之后为何在历史上失踪了?》阅读答案及解题指导
《历史性的活化、延伸与推进》阅读答案
宗白华《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阅读答案
在诗与思的辩难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字来自同样“富有热情与痛
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