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荣霞
李叔同“
二十文章惊海内”
,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
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他作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连他给友人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
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
(《为题小梅花屋图》)
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叶圣陶谈弘一晚书法:“
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
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
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
刊落锋颖,一味恬静”
。
就如他这个人。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就像烟花“
啪”
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了,然后暗了,又更暗……
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
环顾当,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
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
丰子恺的“
人生三层楼”
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
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
无己”
,成为“
至人”
,才能得之。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
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
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
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林语堂说:“
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
张爱玲说:“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
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赵朴初评他是:“
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
民国四大高僧”
。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
个流,在俗39
,在佛24
,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
二一老人”
: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1942
10
月13
日,弘一写下“
悲欣交集”
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
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
【注】在中国近百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
民国四大高僧”
。
(1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
.作者将弘一人生的转变比作烟花,以生动的比喻,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其人生炫美的赞颂和平寂的哀伤。
B
.“
刊落锋颖,一味恬静”
是对弘一书法风格的精准评价,意思是他的书法创作,清逸的线条泯灭了锋芒,是禅心的迹化,是期于一种宗教式的“
大我”
的永恒之境,是造“
平淡美”
的极致。
C
.弘一晚的出家既是赵朴初所说的“
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更是为了传经授禅,普度众生。
D
.弘一在写下“
悲欣交集“
四字后圆寂,表明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既有喜的一面,也有悲的一面,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
E
.文章题目是“
一钵了却谁的浮生”
,结尾又说“
一钵了却他的浮生”
一问一答,首尾照应。其中“
一钵”
指佛门清净清贫的生活,“
浮生”
指世俗生活,旨在告诉人们是佛门的生活使弘一舍弃了尘世的一切牵挂,使他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答案】B
.E
(C1
分,B2
分,E3
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其中,A
项“
表达了对其人生炫美的赞颂和平寂的哀伤”
的说法错,应该是人生由绚烂归于平寂;C
项“
既是赵朴初所说的‘
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的说法错,原文是说“
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
;D
项“
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
的说法是无中生有。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2
)从文章内容看,弘一进入佛门前后的人生轨迹有哪些不同?(6
分)
【答案】入佛门前:才华横溢并且外露;交际甚广,生活清闲雅致。(3
分)入佛门后:与世隔绝,无己无他;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自由。(3
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根据文本有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文本第一、二自然段写的是弘一进入佛门前的事,从可看出他才华横溢并且外露;交际甚广,生活清闲雅致。文本第三、四段写了宏一入佛门后的事们从中可看出他与世隔绝,无己无他;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自由。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3
)作者在文中直接引用了李叔同作的《送别》和其他的诗,又大量地引用了名家的言论,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6
分)
【答案】①
引用李叔同作的《送别》和其他的诗,直接表现李叔同的过人才华和其思想精神;(2
分)②
引用丰子恺、叶圣陶、林语堂、张爱玲等人的评价,表现了众人对他追求自由的高度敬仰,侧面突出李叔同才学和品性的不同凡响。(2
分)③
这些引用印证了作者的观点,丰富了文章内涵,使传记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2
分)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既要根据文本中在引用这些诗和言论时所写内容进行分析,还要结合引用这种修辞手法的一般性作用分析。文本第二段引用他的《送别》诗,是在开头第一段写了他的才华之后,可见此处引用是为了证明他的过人才华和其思想精神;文本第五、九、十等自然段引用若干名人对弘一大师的评论,则表现了众人对他追求自由的高度敬仰,从侧面突出了李叔同才学和品性的不同凡响。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4
)李叔同“
二十文章惊海内”
,可谓是传奇般的天才,在艺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毅然毁家弃业,皈依佛门,以一钵了却浮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他人生选择的看法。(8
分)
【答案】我认为,李叔同之所以做出如此抉择,是因为人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和崇高独立的人格。(2
分)①
他博学精艺,初始华丽,已经达到人生的很高精神境界;后来的出家,正如丰子恺所言,是出于对人生追求的自然渐进,是一种人格的完满和升华。(2
分)②
他之所以刳骨剔肉,抛妻别子,是因为他知道需求越少,得到的自由就会越多。只有舍弃尘世的一切牵挂,才能获得心灵的真正自由。(2
分)③
他大彻大悟,不求虚名,清苦自守,只是为了自己的心,为了传经受禅,普度众生。(2
分)李叔同以一钵了却浮生,粗钵里盛满自由,通过宗教生活找到了他人生境界的圆满,灵魂的归宿。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题,回答本题时可自由发挥自己的看法,但最好根据文本观点作答,无论选择何种观点,都要观点鲜明,有论有据,言之成理。比如认为李叔同做出这样的抉择,是因为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和崇高独立的人格。这可从他本已达到人生的很高精神境界,后来的出家是出于对人生追求的自然渐进,是一种人格的完满和升华。是因为他知道只有舍弃尘世的一切牵挂,才能获得心灵的真正自由。是因为他不求虚名,只是为了自己的心,为了普度众生。等等。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494309.html
相关阅读:《生化学家邹承鲁》阅读答案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原文
《刘仙洲:新中国初期入党的知名教授》阅读
《卖猪肉也要卖出北大水平》阅读答案
《灯下草虫呜》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