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阅读
《
中国人移动阅读报告》显示,过去的一中,国人共进行了9
亿分钟(相当于17
个世纪)、6
亿次移动阅读。上班路上成为移动阅读的高峰期,其次人们也喜欢在床上、沙发上、洗手间、下班路上阅读。
移动阅读是什么?移动阅读是指人们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码终端如手机、电纸书、平板电脑等进行阅读。阅读的内容包括数字化的书籍、报刊杂志,也包括博客微博、视频等。
谈到移动阅读,不得不提手机报。自从2004
7
月中国首份手机报诞生以来,手机作为“
装在口袋里的媒体”
开始步入人们的生活。它的移动性、便携性、互动性、贴身性等优势,满足了信息时代受众在“
碎片化时间”
中阅读的习惯,用手机进行移动阅读得到认可和追捧。
但是,基于
前世”
。随着
等具有通信功能的移动终端上阅读成为潮流所向。这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平台,使得随时随地可读、海量信息聚集、声像图文并茂成为可能。移动阅读时代到来了。
移动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比,有许多不同的地方。目前,移动阅读可以分为电子阅读器(电纸书)和阅读客户端两大类。电纸书可以阅读PDF
、TXT
等大部分格式的电子书,一些电子阅读器的电子墨水技术使得辐射能耗低、不伤眼睛、效果逼真,阅读时好像玻璃下压着一本纸质书一样。而阅读客户端是通过阅读应用软件向读者推送电子书,用户可以下载或在线阅读。
历史上,人们常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藏书多,存放时可堆砌至屋顶,运书时让牛也出汗。然而在移动阅读时代,书房将不再“
汗牛充栋”
,一部普通的电子阅读器就可以存储成千上万本书籍,并把他们放入口袋中随身携带,这种方式使得阅读“
飘”
了起来。
同时,阅读器或阅读软件的书签、笔记、分享功能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读到精彩处,兴起时,轻点按钮,用微博等移动社交工具和他人分享阅读心得。这样,通过小小的阅读终端,便能以书会友。
《新民晚报》总编辑、上海市记协副主席陈保平在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演讲时说:“
移动阅读将成为未来一种主要的生活方式”
。CNNIC
统计显示,截至
6
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3.88
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另据易观国际报告,手机阅读已成为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高频率使用的应用之一,每天阅读一次及以上的用户占比45%
。摩尔定律预示着移动阅读将汇入这样的科技潮流:阅读器更便携,性价比更高,阅读体验更好,阅读量更大。可见,未来移动阅读将在手机上大有作为,“
飘”
起来阅读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海量信息是把双刃剑,带来丰富选择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移动阅读让人们买的书越来越多,加上阅读器上从一本书切换到另一本书的功能很方便,使得读者更难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并且,在公交、地铁等嘈杂的环境中阅读,知识的吸收难免会大打折扣。因此陈保平也提出:这种碎片化的“
浅阅读”
是否会对人的思维方式、分析能力有负面影响,这也是人类每次拥抱新技术的同时,值得警醒的地方。
6.
以下表述不能支持“
移动阅读”
的一项是
A.“
移动阅读”
是相对于传统阅读而言的新兴阅读,这里面既有阅读者阅读方式、方法的变化,也有读物内容的变化。
B.“
移动阅读”
将随着阅读器更便携、性价比更高的趋势给人们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和更大的阅读量,并将替代传统阅读。
C.“
移动阅读”
时代到来的标志是
上阅读成为潮流。
D.“
移动阅读”
是人们利用手机、电纸书、平板电脑等进行阅读,用手机进行移动阅读最早得到认可和追捧。
7.
下列表述不能支持“
移动阅读之所以被称为‘
碎片化阅读’”
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A.
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业余时间呈“
碎片化”
形态,在这样的时间里很难长时间地连续阅读。
B.
人们通过移动阅读很难从头到尾读完一本书,甚至难以读完一篇并不长的文章。
C.
人们通过这种阅读所接受的信息完全是零碎的,而零碎的信息对人的教益是断章取义的、不完整的,有害无益。
D.
这种阅读是浅阅读,阅读的结果对人的思维方式、分析能力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正所谓开“
卷”
未必有益。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随着
B.
人们可以使用阅读终端的书签、笔记、分享功能,通过“
微博”
等社交工具与他人分享阅读心得,随时随地以书会友。
C.
一些电子阅读器因为采用了电子墨水技术,使这类移动阅读没有辐射,不伤眼睛,效果逼真而被广泛应用。
D.
传统阅读时代的书房“
汗牛充栋”
,而移动阅读时代,一部普通的电子阅读器就可以装下成千上万本书,书房中不可能再有大量藏书。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501005.html
相关阅读:在诗与思的辩难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字来自同样“富有热情与痛
《墨家刹那辉煌之后为何在历史上失踪了?》阅读答案及解题指导
宗白华《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阅读答案
《历史性的活化、延伸与推进》阅读答案
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