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历史的“八字方针”
人言:“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能力以知识为基础。”这是很有见地的内行话。学历史必须“死去活来”,即死记硬背基础知识,进而才可能熟能生巧、活学或用,而记忆、理解历史知识必须贯彻“八字方针”,即“全面、系统、准确、牢固”。“全面”即读书要仔细,面面俱到:从目录、注解、正文、小字(选读内容)、插图(疆域图、方位与路线图、事件图、人物图)、地图册、课后练习、纪年表、大事年表等,要一无遗漏地记忆并理解。总结近年来的高考题,我们发现命题者不再偏向于难题、怪题,而是立足于课本。高考试题难度有所降低,但考查的范围不断扩大,其考点遍及教材各个角落,与教材中的文献材料、供阅读的小字内容、地图和人物画像等相关的知识点逐渐成为高考试题中的“常客”,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课本正文知识点的同时,还要认真对待文献材料〔文献包含了正文中没有的知识,记不住,就会出现知识的盲点,考试中就可能丢分。因此,在学习中必须立足于课本,对课本中的文献材料进行认真阅读和总结,挖掘出文献材料自身以及与教材相关内容的深层次东西,培养材料解析能力,从而提高答题水平〕、小字内容、地图和人物画像等方面的知识,提高综合能力,清除知识盲点,力争在考试中不留遗憾。这都提醒我们必须全面掌握课本;“系统”即将知识归类系统化、专题化、将某一知识专题的来龙去脉整理清楚,形成条理,另一方面,“系统”也指把握住章节结构、主干线索、阶段特征、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比较联系与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准确”意谓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不似是而非,不张冠李戴,也不写错别字、不写错标点符号,即记忆、理解、笔写三方面都要准确;“牢固”指要经常复习知识,温故知新,最终在考场上能回想和发挥出来。
学习历史基础知识贯彻了以上“八字方针”,做好了其中四大方面,就意味着你已准备好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下一步就是如何使自己成为“巧妇”??掌握和提高审题、解题、答题能力及卷面规范化的能力。
二、掌握历史知识的六个要素(6个W)
历史知识要素包含六个方面,用英文表示可概括为6个W,即: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样),可简化为“时、地、人、事、因、果”六字。“事”即名词概念、经过、内容、异同比较联想等;“因”即背景或条件、原因、前提、基础等;“果”即结果(结局、成果、后果)、影响、作用、性质、意义等。
三、学习历史的五个环节
在学习中一定要有长期和短期的计划,即所谓的“长计划,短安排”,并应根据情况变化而加以调整。在计划指导下,做好基本的学习五环节,即:(1)预习(解决字词障碍、发现疑难问题);(2)听课(认真听讲,做到三到:耳到、眼到、手到。“手到”即做好笔记,须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并且最好记在课本的天头地角上);(3)作业(即各种练习,借以巩固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归纳和演绎相关知识;同时还应建立错题库,分析失误的主客观原因及其智力与非智力因素);(4)总结(包括课堂小结、章节单元小结、学期和学年总结)。(5)复习(回归课本,查漏补缺,温故知新)。
总之,上述五个环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四、内容概括的四大角度
主观题尤其是问答题要求做到史论结合,而“史”的要求是对史实内容应概括全面,一般可以从四大角度着手考虑:
(1)内容角度:也是中外各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所应概括(考虑)、表述的几个方面,包含政治(广义的包括制度、决策、方针、路线、军事与战争等)、经济(农、工、商、市场、货币和综合国力等)、文化(文艺、科技、思想等)、民族关系和外交关系(世界史为国际关系)等,多用于概括阶段性特征或时代背景。
(2)时间角度: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为经,多用于叙述某一事件、运动兴亡的历程或人物生平活动,如以时间循序概述太平天国运动和明末农民起义的历程等。
(3)地域角度:以地点方位为纬来叙述某一事件,如清初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可从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方位着手概括。
(4)阶级、人物角度:如近代中国人民如何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可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不同阶级的代表人物的活动去归纳。
五、问答题应做到“四化“和“三要”
“四化”即:
(1)段落化:一问一段,不可每一问之间答案内容不分段落而密密麻麻地一写到底,这会给人以懒婆娘的裹脚带又长又臭之感,分段而写则疏朗美观。
(2)要点化:将内容要点简明扼要地概括归纳,而后再用具体史实加以或详或略(视题目要求和分数多少而定,分多则详答,要点及字数自然也可能多些,分少则反之。并且,以分值作分母除以每要点的可能得分的商,或许就是要点的个数)的说明,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序号化:一个要点一个序号,显得头头是道,使得分点清楚醒目,答案也更加显得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并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4)规范化:很多同学都应该曾经有这样一种体会:明明考完试后感觉良好,成绩却并不理想。这是为什么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解题不规范导致失分过多。可见,“劝君多规范,‘此物’最添分”。做不到规范化,就相当于会学习而不会考试,会种庄稼而不会打粮食使之颗粒归仓。每年各省高考阅卷点在高考参考答案的基础上,都会制定高考《评分细则》,它是根据抽样试卷中考生的答题情况具体制定出来的,原则是便于阅卷老师操作。高考阅卷是按得分点给分的,解答中包含着若干个踩分点,这就更需要考生规范答题,如果答题不细化到得分点,考生如何一个小小的错误都有可能造成得0分的现象。另外,高考阅卷采取的是流水作业,老师们要在短时间内阅完一定数量的试卷,看解答是否规范、是否踩点便成了阅卷老师给分的重要依据。因此,考生一定要重视规范答题,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按提问做到前后呼应,如作文的起承转合,符合题型要求,如材料辨析论证题,必须先表明观点,加以对、错或片面三选一的判断;不潦草涂改变得如甲骨文一般难以破译与解读,卷面整洁美观;不写错别字,不错写与漏写标点符号;注意有无字数限制,是否要写成一气呵成的小论文;用历史语言不用修饰语多(废话多)的文学(语文)语言,用历史专有名词、找关键词表述,克服非术语化严重而失分的弊病等。特别注意书写规范:写清求答项(抄题目中的关键词);要会分自然段(一问写一段);注明符号(会写阿拉伯数字①、②、③;会用句号和分号等);看分答题(分多则多答,分少则少答);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回答(同一个方面不要用很多的语言来阐述);为此,同学们不仅认识要到位,实践更要到位,在高三最后阶段的复习训练中,考生一定要注意按高考的要求,规范答题,做到:在答题卡规定的书写范围内答题;字体要大小适中,不能太大,也不要太小,字迹工整;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要根据题目要求,逐条逐个问题回答,做到条理清晰、层次清楚;并且注意限时答题,一套和高考题同量的试卷,必须留10分钟机动时间,用于检查答题卡上选择题的填涂、姓名和考生序号等是否填对、主观题有无重大失误等等,尽量模拟应考氛围。这样才能“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即平时练到位,考后少遗憾。
“三要”即
(1)面要宽:如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史,应先叙及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这也是一个与提问密切相关、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要点即得分点。
(2)点要全:即要面面俱到,不遗漏要点,可先列提纲或打腹稿。
(3)话要短:高考问答题参考答案的字数一般在三至五百字之间,因此平常训练应做到言简意赅,尽量不用无谓的形容词和其它修饰语,少用文学化语言,而用规范的历史学语辞,老师阅卷不会因为你在某一点上洋洋洒洒、没完没了地大肆发挥和议论而对你青眼有加而多给分数给你,相反,却认为你“孺子不可教也!”
六、记住四句话,做好材料题
1、读通全文:先把材料后面的问题看一遍,带着问题看材料,看着材料找要点(后两步是:联系材料想课本,按照要求去作答),这样做可有的放矢,节省时间和精力,在阅读材料的同时边提取、划记其中的有效信息特别是省略号前后的文字信息(包括材料正文之外的信息,即材料前后的说明文字,如命题者的“按语”或某些说明和提示、材料的出处及其文字注解等)。还要注意用足(尽)用好所有材料。
2、联想课文:边看材料边想课本,思考它与哪章哪节的知识有关,因为所选材料必定跟教材内容和课堂所学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能是空穴来风,完全超越你的知识范围。
3、对问行文:对照问题要求去行文作答,包括是否限字数,可否引用原文,答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或外交哪一个方面的内容等。
4、简洁成文:简明扼要(写成文),点到为止,说清楚了就戛然而止,决不拖泥带水地累赘重复。应做到如答问答题一样尽量使用历史语言和课本上的历史专有名词及其概念,从而切中要害,要言不烦,三言两语就答到得分点上了,胜过连篇不着边际的叙述。另外,不用再重新抄写问题,可直接写出答案,如问“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个时期的思想内容?”你就不用重抄“材料一反映的是??时期的思想内容”等字,直接写如“文艺复兴”四字即可。简洁明快,多好!
另外,问答和材料题这些主观题的设问大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并且往往后一问的设问及答案建立在前一问的基础之上,最后一问多是谈认识、得结论。因此,必须步步为营,认真对待,有时应思考命题者的意图,找出各问之间的有机联系,否则一着不慎,全盘皆输,一问答错,后问甚至全题失分。
答案组成也有三种情况:一是直接引用题目原文或课文的话作答,二是完全用自己的话组织行文,三是把原文或课文的话和自己的思考结果揉合起来,综合组成答案。如材料解析(理解分析)题的答案一般这样得出:(1)归纳概括提炼材料(2)照搬课本原文或摘录引用材料原文(3)翻译材料(如文言文)或变换原文词序、换种表达,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变为“中国共产党多伟大”。千万不要放弃不答,空白一定无分。而照上述三法去答必定能够或多或少得分。考试中必须一分不让,一分必争,须知知识就是力量,分数就是金钱。
七、复习应考的三点基本要求、
1、熟悉教材(史):背熟课本,理解课本,才谈得上运用课本(知识)。须知“巧妇”为炊必先有“米”。
2、掌握观点(论):常见常用的观点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观点、全面而非片面的观点、辨证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作用、从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看历史等观点。
“熟悉教材”与“掌握观点”这两者实际是史论结合的问题,即不堆砌史实,也不空发议论,两者缺一不可,既有理论高度又有丰满血肉,从而使人心悦诚服,考试时(主要是答主观题时)才可能得高分。
3、适当做题(练):通过精选(师)精练(生)精讲(师)精析(师生)题目,一方面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回归课本,重新看书;另一方面熟悉题型,提高能力,使自己成为“巧妇”。须知大量做题、畅游题海而不勤登书山(课本)并非是提高成绩的“终南捷径”,而是“蜀道难”。说句功利性的话:“很多题目很好,但高考不考”。须知,再多再好的题目都不可能穷尽和包含课本的所有基础知识和系统地训练出你的所有能力,因此,抓资料而弃课本、多做题而少评析是舍本逐末、事倍功半的学习者,是“愚蠢的勤快人”。可见,只有紧抓课本,掌握基础;熟悉观点,史论结合;精析题目,掌握能力,才能以不变〔“以本为本,一本万利;以纲为纲,纲举目张”,做到知识与能力并重-既讲事实(具体史实),也摆道理(理论分析,政治说理)〕应万变(千变万化的题目和题型),才是学好历史、提升能力和完善素质的必由之路。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503621.html
相关阅读:历史教学-提高学习兴趣方法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