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O
题。
张昭,字潜夫。自言汉常山王耳之后,世居濮州范县。祖楚平,寿张令。楚平生直,即昭父也。初,楚平赴调长安,值巢寇乱,不知所终。直幼避地河朔,既寇,以父失所在,时盗贼蜂起,道路榛梗,乃自秦抵蜀,徒行丐食,求父所在,积十不能得。乃发哀行服,躬耕海滨。青州王师范开学馆,延置儒士,再以书币招直,署宾职。师范降梁,直脱难北归,以《周易》、《春秋》教授,学者自远而至,时号逍遥先生。
昭始十岁,能诵古乐府、咏史诗百余篇;未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己若也。后至赞皇,遇程生者,专史学,以为专究经旨,不通今古,率多拘滞,繁而寡要;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因出班、范《汉书》十余义商榷,乃授昭《荀纪》、《国志》等,后又尽得十三史,五七间,能驰骋上下数千百事。又注《十代兴亡论》。处乱世,躬耕负米以养亲。
后唐庄宗入魏,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昭因至魏,携文数十轴谒兴唐尹张宪。宪家富文籍,每与昭燕语,讲论经史要事,恨相见之晚,即署府推官。同光初,奏授真秩,加监察御史里行。宪为北京留守,昭亦从至晋阳。庄宗及难,闻邺中兵士推戴明宗,宪部将符彦超合戍将应之。昭谓宪日:“
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
宪日:“
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苟?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昭曰:“
此古人之志也,公能行之,死且不朽矣。”
相泣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
时有害昭者,昭曰:“
明诚所至,期不再生,主辱臣亡,死而无悔。”
众执以送彦超,彦超曰:“
推官正人,无得害之。”……
长兴二,丁内艰,赙绢布五十匹,米麦五十石。昭性至孝,明宗闻其居丧哀毁,复赐以钱币。服除,改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充史馆修撰。上言乞复本朝故主,置观察使察民疾苦,御史弹事,谏官月给谏纸。并从之。又奏请劝农耕及置常平仓等数事。……
宋初,拜吏部尚书。乾德元郊祀,昭为卤簿使,奏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之制。礼毕,进封郑国公,与翰林承旨陶谷同掌选。谷尝诬奏事,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太祖不说,遂三拜章告老,以本官致仕,改封陈国公。开宝五,卒,七十九。
(
节选自《宋史•
列传第二十二》)
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率多拘滞,繁而寡要
要:要领
B
.多自效军门
效:献,尽力
C
.又奏请劝农耕及置常平仓等数事
劝:勉励
D
.以本官致仕
致仕:登上仕途
9
、文中“
此古人之志也”
中的“
之”
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之”
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
.窃怜爱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C
.夫晋,何厌之有?
D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昭的父亲在动乱的代,共计十,千里寻父,历尽艰辛,终究没有能够找到父亲,于是为父亲办丧事。王师范邀请儒生,连续几次用书籍和钱财来请张昭的父亲,他才去了。
B
.张昭少时就才华横溢,鹤立鸡群。后来更遇名师,得到程生的指点,于是学问得到极大的提高。
C
.张宪也是一位饱学之士,对张昭有知遇之恩。后来张宪部下联合戍将准备兵变,张昭试探张宪的打算,他对张宪能成古人之义表示赞同。
D
.宋朝初,张昭官拜吏部尚书,又进封郑国公。因为同僚陶谷胡乱奏事,并且强拉着他作证,他坚持原则,结果太宗很不高兴。
11
.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
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己若也。
译:
(2)
相泣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
译:
(3)
上言乞复本朝故事,置观察使察民疾苦,御史弹事
译: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504767.html
相关阅读:“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崔浩字伯深》阅读答案及翻译
“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
《冷泉亭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潘将军失珠》阅读答案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