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阅读答案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议论文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6 ~ 8 题。 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镇的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6

8
题。
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镇的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城市化,“
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
。但是,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一个已经造成巨大经济社会问题的错误。
城市化是什么?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乡村则没有。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设施带给自己的收益。它意味着生活的便利、高效,也意味着文雅。这是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所在。依据这一观察,人们当然可以说,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
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其他国家,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公共设施在乡村同样存在。即使稍微差一些,也不会差太多。这样的事实足以让人们反思关于城市化的理念。
确实,城市化意味着一系列现代公共品。它可以区分为有形的、无形的两大类。无形的公共品就是较为合理的治理制度安排,有形的公共品就是公用基础设施。它们共同支持了城市较为高效、便利的生产和生活网络。
然而,只要政府没有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则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必然逐渐扩展到乡村地区。如哈耶克所说,现代文明的特性就是具有“
可扩展性”
。这也正是欧美各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故事。在这些国家,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居住了,国民的城市化率相当高。但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人口并未继续生活在原来比较低劣的环境。相反,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换言之,乡村卷入到城市的交易网络中,也城市化了。乡村人口不必迁徙到城市,同样也能够享有现代的各种基础设施。这样一来,一个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基本上不再是在幸福与痛苦、机会与困顿之间进行选择,不是全有或全无的选择——
这其实根本不是选择。
相反,只有当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基础相近的时候,才有选择可言。城市与乡村自然地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各有优劣,当其基础设施相近的时候,人们方可各依性情进行权衡抉择。城市化不等于人口大规模迁居城市。当然,在城市化发展之初,会有人口迁居城市的大趋势,但在中国,制度的不健全却使这种流动变成畸形的单向流动。政府基于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的理念,只在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基本遗忘了乡村。于是,在中国,现代化就只是城市的现代化。
这样,乡村人口——
尤其是其精英——
被诱导长期地、大规模地迁入城市,哪怕他们在城市享受的公共品大打折扣。城市不断筛选、抽取乡村的精英,由此导致一个可怕后果:乡村丧失了自我发展的主体。
6
.根据文意,下列各项中对“
城市化”
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
.城市化就是让乡村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
B
.城市化就是为人们提供一系列现代公共品。
C
.城市化就是引导人们向往现代化的生存方式。
D
.城市化就是只在城市建设现代基础设施。
7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
现代文明具有可扩展性”
的一项是 ( )
A
.乡村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 B
.乡村连通了城市的交易网络。
C
.乡村精英大规模地迁入城市。 D
.乡村地区引入了城市的制度。
8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在当下中国,是否存在较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是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
B
.便利、高效、文雅的城市生活,使城市对人们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C
.就算城乡公共基础相近,城乡生活方式仍各有优劣,人们仍需权衡抉择。
D
.政府只有积极推进城市化,才能解决因经济衰退导致的农民工返乡问题。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6
.B
(B
项见第四段;A
见第一段,“
城市化”
不等同于简单的“
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
;C
见第六段,科学意义上的城市化,应是让人们在乡村与城市之间自由的选择生存方式;D“
只在”
绝对化,说法不全面)
7
.C
(“
精英大规模地迁入城市”
体现了人们对“
现代文明”
的追求,不能证明“
现代文明”
向乡村的扩展)
8
.D
(见第一段,此说法与文意相悖)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536278.html

相关阅读:宗白华《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阅读答案
《历史性的活化、延伸与推进》阅读答案
《墨家刹那辉煌之后为何在历史上失踪了?》阅读答案及解题指导
在诗与思的辩难中,我看到的最有力的文字来自同样“富有热情与痛
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