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
一毫而莫取
虽: 即使
B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
适:
舒适,引申为享受
C
.
倚歌而
和
之
和: 唱和
D
.
山川相
缪
,郁乎苍苍
缪: 同“缭”,缭乱。
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
其址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
赤壁之下
B.
其
声呜呜然
其
孰能讥之乎
C.
渺沧海之
一粟
古人之
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
羽化而
登仙
而
无物以相之
10
.下列对原文第三段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
.
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
C
.
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消云散。
D
.
这段文字写曹操击败
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
11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
客有吹洞箫
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译文:
。
(2
)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译文:
参考答案:
8.D
9.
【解析】选
A
。
A
项,均为介词,在。
B
项,指示代词,那
/
副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C
项,结构助词,的
/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D
项,连词,表顺承
/
连词,表转折,却。
10.
【解析】选
D
。“赞扬曹操”错,意在抒发人生无常之感慨。
11.
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540955.html
相关阅读:《荆轲刺秦王》高一课堂练习及答案
《兰亭集序》阅读答案
高一《鸿门宴》阅读精选(附答案)
《窦娥冤》课内语段阅读及答案
《哈姆莱特》阅读指导学案(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