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答题过程中的思维定势有很多积极的方面,因为定势解决问题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是有步骤地进行,并遵守规范化的要求。思维定势是一种按常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它可以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缩短思考时间,提高。
1、习惯性的审题步骤:拿到后,第一步先总体浏览,根据文字量而调整做题的时间与速度;第二步做具体时,先看设问后看材料,有针对性的在材料中寻找信息和有效信息,从而节省时间和提高答题内容的准确性;第三步根据设问的角度取舍在材料中获得的信息,并能够根据所学完整而准确的答题;第四步根据分值检查得分点是否充足,并注意语言的简练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2、习惯性的分点答题:有点学生在答题时不仅仅是要点全面,最主要的是全面而清晰,这主要是得益于日常做题习惯中的分点答题。一是看分值答题,一般情况下,踩点给分的时候,一般是每点2分左右,如果设问为6分,学生思维定势的做法是寻找3个以上得分点;二是分点答题,无论是阿拉伯数字还是字母顺序还是甲乙丙丁等不限,必须标明;三是层次清晰、明朗,每一个要点叙述完毕,高中地理,能够另起一行;四是在最后检查过程中,如果发现表达不准确或不完整,一般不进行涂改而是另外罗列一点。
3、习惯性的答题逻辑:答题也应该有其逻辑性,我们同学失分的原因不是他不会,也不完全是他的基础知识差,而是基本技能。所谓做题的基本技能就是把他的知识储备能够运用到实际需要之中。如:
“在美国的策动下,1944年夏,美、英、中等44个战时同盟国的代表,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有利于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协议,美元的地位大大加强,有利于美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英国极为不满,拒绝批准这个协定,但美国突然宣布租借法案停止执行,英国立即发生财政金融危机。1945年12月,英国被迫批准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对美国和英国的影响。
学生在答题时,思维定势,影响包括积极的和消极两个方面,“对英国而言,有利于英国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这一得分点就顺理成章的得到了,也符合课本知识的叙述。
4、习惯性的时间安排:在最近的几次文综测试中,学生已经能够把握时间与速度的合理调配了,改变了开始时的慌张而导致的时间错乱。一是选择的答题用时间,能够不自觉的使用在40分钟左右非选择试题能够根据阅读的文字量和设问所给的分值运用时间;二是、历史、三科时间的调配,一般情况下,有一定的推理时间,历史阅读时间较长,答题的文字量比较多,学生基本上根据定势能够安排时间。
二、答题过程中的思维定势也有很多消极方面,特别是新课程背景下的内容、考试内容与考试制度。它容易使我们的考生产生思想上的预设性,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当设问内容、设问角度、情境材料形似质异时,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解题者步入误区。
1、来自于耳濡目染的预设误区:现在的学生涉猎的历史知识与我们那个时代相比,涉猎的渠道是广泛的,涉猎的知识面是广泛的,涉猎知识的程度、深度、广度也是广泛的,尤其是现在的网络小说中涉及到的历史小说,百家讲坛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反向讲授,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学生预设误区。
如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开篇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种观点主要表明了作者
A.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立场
B.只看到了表象,犯了历史循环论的错误
C.表达了人生无常,命运难测的观点
D.揭示了封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本试题由于学生看过《三国演义》,或者长期、社会流行的说法,或者自己从书本中看到的现象,大都选择了D答案,这就是先入为主的误区。本题是罗贯中的时代局限性造成的。
再如试题:在中国历史上安徽名家辈出,敢为天下先,多次引领历史发展的潮流,以下各项对安徽历史名人解释最恰当的是
A.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B.胡适——新文化师表,旧道德楷模
C.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
D.陈独秀——领导五四爱国运动,践行右倾机会主义
我们的学生由于受到历史习惯思维的影响或者受到众多小说家观点的影响,大都选择了A答案,当然本试题的D选项在书中没有明确表述也是一个方面。由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根据陈寿的《三国志》改编的,站在了封建正统立场上看待曹操的。
2、来自于我们教师给学生预设的误区: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往往采取让学生背诵的形式,尤其是我省的历史教学与升学考试,基本上是机械式的教与考,这样学生对讲授的内容很认真的笔记下来,考试时候不假思索的运用到试卷上。如2010年安徽卷36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答案是: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其他国家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了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
而我们学生答题时,由于思维定势,很快就想到态度是“闭关锁国”,影响是:消极方面是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了近代社会的落伍;积极方面……等。
3、来自于教材给学生预设的误区:我们的教材有很多是基本的结论、基本的概念,也有基本的解释,我们的学生在解读教材时,不是理解、、推理,而是简单的背诵现成的答案。如关于全球化的影响,教材是这样表述的:“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由于课本知识,影响了学生答题时的思维定势
如:2003年8月,南孚电池被其竞争对手美国吉利集团收购;2004年12月,中国联想集团以16亿美元收购了美国IBM公司的个人业务;2010年8月,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完成对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沃尔沃汽车收购。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这些现象的出现不能说明
A.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B.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
C.并购是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方式之一 D.现代企业通过并购扩张市场
本试题答案为A,而学生恰恰排除了A,因为书中明确表述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同时在考试中由于设问的角度变化了,学生的呆板性表露出来。
如:1981年,医学专家第一次在纽约和旧金山的同性恋者和静脉注射吸毒者身上发现了艾滋病毒……到2003年末,携带艾滋病毒的人数达到了3780万,从这种疾病出现开始,约2000万人死于这种疾病。
——美国:杰里.本特里《新全球史》
设问:根据上述材料,谈谈经济全球化—人口流动—疾病传播三者的关系。并从疾病传播的角度谈谈你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同样是考查全球化的认识,但本题设问中一是谈谈三者的关系,二是设问角度是“从疾病传播的角度”,就不能够简单的利用课本现成的解读文字,必须另辟蹊径了。
(关系:经济活动是人的活动,经济全球化必然引发人口全球流动;人是传染病毒的主要载体,人口流动必然引发疾病全球传播。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疾病的全球流行就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产物;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我们又可能调动全球的力量和资源来对抗疾病)
4、来自于学生在长期答题过程中长期养成的习惯性的误区:这种误区在于学生审题时的欠缺,只看见似曾相识的情境材料而不注意设问角度、设问关键词的变化,根据自己长期的答题思维先入为主的罗列内容。如概括与概述的不同:由于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常常要求学生罗列出答案要点,实际上就是一种概括的过程,学生也习惯如此,但在考试过程中,设问出现“概述”字样时,学生往往受到日常训练时的思维定势,写成“概括”内容。概述,实际上是“概括+叙述”。
如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96年的一道高考试题),实际上试题就是:概述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朝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不要全面罗列唐文化的成就,而要从中作出概括并用史实说明,文字表达应语意准确、条理清楚。
再如:根据所学知识,概述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趋势,实际答题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这样答:概括指出并用史实说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趋势。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60534.html
相关阅读:高一历史下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必修一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