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逍遥右脑记忆网-免费提供各种记忆力训练学习方法!

高一语文名著导学案:巴金《家》

编辑: 路逍遥 关键词: 高中名著阅读 来源: 逍遥右脑记忆
以下就是为同学们搜集的高一语文名著导学案资料。希望同学们学习进步。
高一语文名著导学案:巴金《家》
【学习目标】
1、了解巴金和他的作品。
2、了解《家》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
3、了解过去那个充满苦难、激情与理想追求的时代,感受现代文学经典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学习重点】了解《家》中塑造的主要人物的形象。
【学习难点】理解作品的内涵。
【学习方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探究法
【知识链接】
巴金简介:
出生于1904年11月25日,逝世于2005年10月17日,享年101岁。原名李尧棠,字芾(fei,第四声,取“蔽芾甘棠”)甘,笔名巴金。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汉族。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于二零零三年(九十九岁高龄)获选《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2003颁奖词为“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笔名来源:出于对客死他乡的巴恩波同学的纪念,写了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1958年3月,巴金在《谈〈灭亡〉》一文中说: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是因他而联想起来的,从他那里,我才知道百家姓中有个“巴”字。 笔名应有两个字组成,得再加一个字,用什么字好呢?正颇费踌躇时,詹剑峰走了进来,见李尧棠似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李尧棠如实相告,并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詹剑峰是个热心人,见桌子上摊着李尧棠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半真半假地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巴金爽快一点头:“好,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随之在‘巴’字后边写了个‘金’字。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憩园》和《第四病室》《寒夜》,短篇小说《神》《鬼》《人》,散文集《新声集》《赞歌集》《随想录》(五集)。译作有长篇小说《父与子》《处女地》,回忆录《往事与随想》。
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创作阶段及作品内容: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使用笔名“巴金”。小说以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沾满了“腥红的血”的上海为背景,描写一些受到五四新思潮鼓舞,因而寻求社会解放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苦闷和抗争。响彻全书的是这样的呼声:“凡是曾经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的人都应该灭亡。”这也是小说的主题。主人公杜大心怀有“为了我至爱的被压迫的同胞,我甘愿灭亡”的决心,最后,他为“信仰”而英勇献身。
从1929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这个时期的作品从题材和主题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反映大革命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青年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生活,通过歌颂他们的献身精神表达作者对光明的追求,如《新生》及《爱情三部曲》。前者叙述李冷李静淑兄妹在杜大心牺牲的激发下先后走向革命的故事。后者既写革命,又写爱情,写了革命与爱情的冲突,还写了死亡,而作者的总体构想却是写“信仰”。“信仰是主,用死来证实信仰,用友情来鼓舞信仰”,作品中周若水、吴仁民等一群青年的热情献身精神,原来都是由“信仰”支持着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是最能体现巴金这个时期创作风格的代表作。
【学习过程】
一、速读全文。要求勾画出重点字,注意字音字形字义。(A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讴歌()懦弱()泥沼()滂沱()
2、写出下列注音字的字形。
xuān()泄崩kuì()作yī()
zì()肆隔mó()
3、解释下列词意思。
行云流水: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616194.html

相关阅读:请简述《三国演义》中“髀肉复生”的故事。
《红楼梦》中,凤姐所听到的“秘事”是指哪件事?她又是如何“借
请简要说明林黛玉创作葬花词时的境遇。(4分)
“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
“我另说出两三件事来”具体指哪些事?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