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4年地理高考大纲与2014年相比变化之处
今年(2014)地理科的考试内容从内容的覆盖面和能力要求方面都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动。主要作了三个方面的改动:1.删减了超出现行教材的非地理性的内容;2.对大纲中表述不统一的部分进行了改写,使各部分的内容表述更加一致,更加明确;3.对个别次级标题进行了改写,使之能够概括其下的具体考试内容。具体如下:
类别
2014年
2014年
自然地理
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
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寒潮、台风、暴雨、大气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
寒潮、台风、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防御
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变化规律
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陆地的组成要素
陆地的组成要素和地壳变动
人文地理
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
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世界粮食问题
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
删除
此外,在“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中,将“非选择题”改为“综合题”。因为“综合题”能更贴切地表示试题类型。
二、命题趋势与预测
(一)强化运用考查是趋势
2014年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突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思维特征;强化了对考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如考查了对图表资料的解读和运用能力,对地理规律、原理的理解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判断、推理、归纳、分析的能力。
(二)近年来地理命题的演变
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有几个方面是一直没有变化的:强调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没变;学科内为主、跨学科为辅的综合态势没变;跨学科试题的设计套路没变。
试题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主干知识考查的重心有所转移;跨学科综合题的切入点不断演变;社会热点介入呈现由显到隐的变化;非选择题设问及解答形式有变化
(三)命题预测
1.对自然地理高考的命题预测
从近几年地理的发展趋势和对《考试大纲》的研读来看,今后地理高考命题对自然地理主干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依然如故,如考查图表、地球运动、时间计算、等值线、气候、灾害等。但要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围绕中日海洋权益之争将重视海洋知识如海水的温度、盐度、洋流、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内容;围绕台海两岸交往及郑和下西洋行程将重视行程中的气候变化、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时间计算、沿线自然特征和台湾自然特征及其成因的考查。
2、对人文地理高考命题预测
关注工农业和城市的区位分析、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开发与评价等,但要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围绕台海两岸交往将重视对行程经过地区的农业类型、城市与矿产分布、旅游资源等的考查;围绕中国与有关国家发生贸易摩擦将重视对经济全球化、工业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工业区位、商业活动的考查;围绕中国能源问题将重视对能源的特点与分布、能源的生产与消费、清洁生产、资源调配等的考查。
3.对区域地理高考命题预测
要关注对生态与地缘政治敏感区、重大工程与国土整治实施地区、重大国际事件等区域的空间定位能力、对获取信息及其分析能力的考查。
三、典例精析
面向地理第36题的细节剖析
研究近年来文科综合测试卷中的第36题,就会发现考查的知识内容,确实都落实在主干知识上,没有偏题、怪题。具备以下特点:1.综合性。普通地理(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包括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以及地理技能,往往“综合”在这一道题中,所以知识“跨度大”(空间、时间)、能力要求层次高。2.区域性。这道试题经常以区域为切入点,可以考查多方面知识,或以原理规律解释区域现象,或用观点方法分析区域特征,但对区域地理的掌握,恰恰是一些考生的薄弱环节 高中数学,特别是空间定位能力较差。3.应用性(实践性)。试题多联系实际,要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对某些人类活动进行反思。4.时代性。试题常结合当前的时政热点,唤起大家关注国际、国内的重大问题,并对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予以提示;或以科技前沿、理论前沿的问题来“搭桥”,以提醒大家重视。
如: 材料一:居庸关是北京北部长城沿线上著名的古关城,所在峡谷属于太行余脉军都山地,地形极为险要。关城附近自然风景十分壮美,城关建筑在一条长达15公里的溪谷中间,两旁群峰起伏,重峦耸叠,山花野草,葱茏郁茂,好似碧波翠浪,形成一幅天然美景,早在金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5年)“居庸叠翠”之名即已列入“燕山八景”。
材料二:北京西北山区地形图
(图的要求:请在我的底图上画出铁路线和几条大致沿等高线的公路线。)
【试题设问】
1.居庸关位于图中甲、乙、丙、丁四点中的哪一点?
2.图中甲、乙、丙、丁四点中能将“城关、山色、长城”景观同时尽收眼底的是?为什么?
3.评价“居庸叠翠”这一旅游景观的开发价值,说明开发中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4.山区铁路建设路线布局与公路建设路线布局有什么区别?原因是什么?
5.长城是地理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地理分界线,试分析长城南北在自然和人文方面存在的区域差异并填写下表:
区域差异表现
长城以南
长城以北
温度带
干湿地区
自然植被
主要农业生产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分析和理解题意】
第1题:本题是对资料信息的阅读选取能力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能力的考察。
第2题:本题是对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之间关系的考察,需要学生在等高线地形图阅读的基础上,能够在头脑中建立剖面图,并进行不同剖面的对比。
第3题:本题是对地理事物进行综合评价能力的考察,需要学生在完备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能够根据具体实际进行知识的迁移和使用。
第4题:本题是对人地关系在具体地理事物中体现的考察。人地协调的发展不仅是人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也体现在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中。
第5题:本题是通过对界线地理事物的把握,考察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区域差异及对比。
【获取和解读信息】
第一题:根据文字资料提供的信息,居庸关城关建在“溪谷”,再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就可以确定居庸关的位置了。
第二题:根据景观观赏对位置的要求(远近、角度、俯仰),以及等高线地形图上两点间透视关系的分析(地形剖面图的原理),就可以解答此题。
第三题:旅游价值的评价应该从旅游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第四题: 从图象信息中,仔细发现公路、铁路布线与等高线的关系,推导地形的起伏通过施工状况,从而影响道路建设。
第五题:表格中对比的项目已经清楚地列出了长城南北的主要差异,应该说此题的难度不大。
【调动和运用知识】
第一题:文字信息的提取:城关建在“溪谷”中,由此可以推知居庸关的位置是在谷地中;再根据等高线地形图上数字信息和等高线分布的信息,确定谷地的位置,就可以确定居庸关的位置了。
第二题:根据景观观赏的要求,“城关、山色、长城”要溶为一体,这是对观赏角度的考察,观赏者应该同时面对上述三者,同时三景物之间不应该有地物或高地形阻挡视线。从图象信息分析来看,丙点与甲点之间隔着一谷一脊,看不到居庸关,而丁点位于长城以北,其地面点的高度一定低于长城,所以也看不到居庸关,这两点都不能达到“尽收眼底”的目的。
第三题:旅游价值的评价应该从旅游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第四题:根据图象信息,仔细对比铁路线、公路线与等高线的关系,通过对比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
第五题:长城作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南北两侧在自然和人文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自然的差异突出表现在气候、地形、水文等方面,在气候上的差异表现为温度和水分条件的不同,由于纬度的差异,致使温度带不同,由于蒸发降水的关系,致使干湿状况不同。而水分条件的差异,必然导致自然植被的地区差异;气候、水源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在农业生产部门和主要作物上都会存在差异。
【描述和阐释问题】
1. 甲。此题容易错选的位置是丙。有的同学会观察图中长城的走向,误以为西南方向的长城与东部的长城之间丙点也该位于古长城上,其实从文字资料中,如果提取了“溪谷”的信息,就可以发现四点中只有甲点符合题意。
2. 乙。最容易出现的失误是选择了丁的位置,以为丁的位置海拔较高,能够看得最全。其实从长城建造的角度考虑,是建在“脊线”上的,从图中也可以分析出这一点,而丁点在长城以北,不但地势低于长城,且视线也会被长城阻挡。
3. 居庸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同时附近还有詹天佑像等,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较好,所以“居庸叠翠”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居庸关位于北京北部,经济距离很近,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高;从北京到居庸关,有高速公路,通达性好。在景区的开发中,要特别注意保护景区环境,提高地区接待能力的同时,设计合理的开发规模,要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合。此题最容易回答不全面,把握知识结构是正确答题的关键。
4. 山区公路布线多沿等高线,而铁路布线有时是通过隧道的开凿。由于铁路路基的要求比较严格,单位距离内施工的投资较大;而公路相对建设容易,沿等高线修建盘山公路还可以尽可能降低地面坡度,避免陡坡危险。
5.
区域差异表现
长城以南
长城以北
温度带
暖温带
中温带
干湿地区
半湿润地区
半干旱地区
自然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草原
主要农业生产类型
种植业
畜牧业
主要粮食作物
冬小麦
春小麦
四、复习策略
(一)重视基础知识训练和基本技能培养,将地理学科知识体系和网络进一步完善
(二)加强各种能力,尤其空间判断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空间思维能力的考察主要有这几项内容:各类地图的判读,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大气的运动和变化,区域中的重要经线、纬线,重要地理分界线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一定要讲求方法。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十条重要经纬线进行理解。
(三)关注热点
关注热点问题和当今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合理地寻找热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链接点。
(四)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从近几年的高考题来看,地理越来越重视学科知识的综合。所以,在复习时也要注意培养综合能力:如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综合、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的综合、自然地理和中国地理及世界地理的综合、人文地理和中国地理及世界地理的综合、注意地理与政治和历史学科综合的交叉点和切入点。
(五)进行习题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六)注重地理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65043.html
相关阅读: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情感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