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红英
不少语文老师反映,面对那些基础不好、能力较差的学生。除了记点、背点,好像不知道该干点儿什么。阅读教学成了真正的“鸡肋”。
基于此,我作了一点反思,目的就是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考的线索,抛砖引玉,力争在某些方面、某种程度上有所突破。
一、文本研读深一点,教学反思勤一点
深研文本,才能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上取舍得当,才能在教学内容的实施上深入浅出,才能在点拨指导的运用上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面对语文素养不高的学生,教学反思要勤一点。
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师本”的固有思维上,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初衷是为了降低难度,结果反而增加了难度。这个“难度”主要体现为:学生预习不充分,有些学生连字音都读不准,更谈不上对阅读内容的熟悉了;示范批注的内容指向过于深入,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教师出示的批注语过于学术化,学生难以理解。
二、规定动作减一点,量身定制增一点
哪些是规定动作?从宏观层面来说,就是课标规定的阶段目标。微观层面看,就是单元目标和课文目标,以及《教师教学用书》上的教学建议和课后练习的要求等。另外,一些“权威”的教材分析、教案的“一家之言”也会对教师在阅读教学资源的取舍上产生较大的影响。何谓量身定制?就是结合学生实际,在对课标和教材目标合理取舍的基础上,重新开发、整合教学资源,为这些学生量身定制一套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我们要考虑课标和教材所规定的目标,因为那些目标是经过很多专家和一线同行的理论论证和教学实践检验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想到,这些目标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而不是为某一类学生专门打造的。所以,当我们面对语文素养不高的学生时,就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
三、教学容量小一点,教学节奏慢一点
课堂容量与课堂节奏是紧密相连的。
课堂容量的大小,取决于学生的接受程度,取决于课堂效果。俗话说,贪多嚼不烂。语文素养不高的学生,就好像牙口不好、胃口不好的人,吃多了肯定消化不良。道理很简单,可是这样简单的道理,往往会被老师们自觉不自觉地忽略掉。
教师为了完成自己预先设定的教学任务,一厢情愿地根据自己“教的目标”,设定学生“学的节奏”,导致大多数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脚步”。在文本的关键处,看不到学生精彩的展示;在疑难处,听不到学生质疑的声音。走马观花、快马加鞭,我们的的语文课堂教学,怎能只图一个“快”字?
这就好比一个人拉着一只蜗牛在散步,任凭人拉它、催它、吓唬它、责备它,甚至踢它,蜗牛仍然不紧不慢地往前爬。人在极度疲惫、懊恼之余,只得任由蜗牛慢慢向前爬。咦!此时他却忽然闻到沁人心脾的花香,听到悦耳的鸟鸣,看到晶莹的露珠在树叶和草茎上闪烁。他困惑了:路边原来有这样美丽的花园,为什么我以前没有看到?莫非是蜗牛在带着我散步?
慢一点,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充分地去思考,充分地去感悟,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被点燃,思维才会被激活。
四、技术成份多一点,艺术含量少一点
我们说,阅读教学是实与虚的结合。实,就是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虚,就是人文素养的提升,文化传统的传承,审美情趣的陶冶等。其实,实与虚相辅相成,把握得当,完全可以互相促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双赢。可是,面对这些基础与能力都有欠缺的学生,我们好像只能无奈地放弃一些东西:减小艺术含量,提高技术比例。通俗一点儿说,就是阅读教学做得更实一些,方法传授更具体一些,技巧性更强一些,哪怕牺牲一些灵活性。
如人物形象的分析,对语言素养不高的学生来说,绝对算是一个难点。除了常规的技巧,如从矛盾冲突中分析,从环境烘托中分析,从人物描写的方法中分析等外,还应该教给学生,怎样将从文章局部提取出的支离破碎的信息,进行主次的划分、近义关系与包含义项的合并、信息的衍生等。
总之,给自己多点儿思考的时间,给学生多点儿活动的空间,给课堂多点儿留白,让语文素质不高的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学习,从而有进步。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655505.html
相关阅读:特级教师送来临考前语文“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