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教育作为由来已久的一种人类实践活动,通过系统、有序、规范的方式传授人类生产、生活经验。教学作为传递知识、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与手段,通过相对有效、集约的途径,使个体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人类历史经验的精华。培养人、造就人是其不变的主题,但是具体的培养目标、规格、方式和手段则表现各异[1]。教学研究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学领域中的现象进行研究,以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研究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活跃学术气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当创新的理念与要求和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时,现有的教育体制、培养方式、人才培养规格等必然面临挑战与革新。我们需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全局,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大力开展教学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育学学科的不断完善与成熟。
二、加强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对教学研究的探讨,既可以从目的论层面,凭借缜密的哲学思维,对教学的目的进行价值探讨,用应然的规范属性或价值法则予以说明;又可以从工具论或方法论层面,凭借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对教学的手段、方式、方法进行科学的探讨。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下,教学研究必然具有不同于以往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成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核心,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
无论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重要性的再认识,还是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中对创新教育、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确立,都对教育的改革发展、教育对社会发展贡献率的提高寄予厚望,教学研究通过对教学领域各种现象的剖析和改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
(二)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项复杂、长期、持久、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和未来。纵观我国教育发展历程,每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都引起了教育的大发展。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都是教学研究的成果。可以说,没有教学研究的发展,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教育进步。今后教育要发展、要创新,教学研究就需要永不止步,不能停止。
(三)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众所周知,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和教育目标的完美实现,离不开两支队伍:一是教师队伍;二是学生队伍。其中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力量,因此我们教师要认真完成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努力成为一名名师。教学中教师的品牌对教学研究的成效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名师名堂、百家讲坛,表面上看与我们的普通授课没什么两样,但为何会给听讲者的感觉和收获却截然不同呢?其中的奥秘就在于这些是名师在讲。名师一流的水平、一流的方法、一流的手段加一流的设计使讲课几近完美,这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建立在高水平基础上的高水平的教学设计。要想成为名师,就要不断地进行教学研究,探索教学新方法和模式,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推动教学研究的建议措施
(一)育人为本,完善教学
1、创新教育的实施强调以育人为本,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师深刻理解创新教育的内涵,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教师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除了具备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外,娴熟掌握教学方法也是其履行教师职责必不可少的,教有教法、学有学法,教师教法得当是为了学生学有所得,教学研究中对科学方法的关注研究有助于对人类知识文化的传递、继承乃至发展、创新。
2、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渐次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随受教育层次逐级提高渐进发展,这一过程符合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个体的身心发展、学识积累的规律。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研究在教育目标的框架内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作出合理有序的安排,满足不同时期学习能力发展关键期的要求,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当的教育,寻求个性化培养与学生身心发展共同规律的契合点,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把握差异,联系实际
现代教育规模不断扩充、形式类型多样化的进程中,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间的差异性日益显著,即使是同一层次的教育也由注重共性向彰显个性转化。由于学科边界的存在,同一学科的教师往往会形成特有的学科语言。因此,创新教育的背景下,对各科教学法的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确认共性的前提下,寻求产生差异的内在机理,把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由于其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学生来源的不同,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选择、实践手段上的差异。通过教学研究,将教育活动的三要素教师、学生和教育内容紧密结合,在客观环境与社会交往的共同影响下,把握教学规律,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既需要具备创新精神的一大批高层次拔尖人才,同时对普通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现有的教学研究中,对职业教育特点与功能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明晰职业教育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特殊性,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构建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教学体系。
(三)用制度强化教学研究
离开水平去谈教研创新,提高教学实效性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离开发展去谈实践智慧,就是为落后寻找借口。因而,提高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水平、完善制度的设计与实施环节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其中,政策就是导向,制度就是保障,起到的是先导和预设的作用。因此,让一切教学研究的创新源泉充分涌现,让一切有志于教研创新的教师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设立制度去调节行为、规范关系,促使现实向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保证行为主体能获取与其努力相一致的收益,在政策支持、评价激励、培养人才等方面给予明确的、有力的、可持续的制度保证,建立合理化、规范化的教研创新制度势在必行。
四、结语
教学研究基于教学实践又直接作用于教学实践。其任务是探讨教学工作和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实际存在的问题;其目的是通过教学问题的研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学学术品味的提升,促进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革新。无论教学研究研究教学的什么问题,大问题抑或小问题,最终还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和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教师必须做到教学研究常态化,让教学研究成为每一位教师习惯性的学术行为,这样,学生才会受益,教学质量才会提高,学校才受欢迎,人才培养质量才会很高,就业率才能提升,大学才有自己的品味和精神。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707830.html
相关阅读:分析“问题切入”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