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读课中渗透作文教学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作者:姜爱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这告诉我们,写作能力不仅是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体现,也是情感观、态度观、价值观的体现,它是一种综合体现。因此,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就写作论写作,而应既要立足于大语文教育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要遵循写作教学的规律,使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阅读与写作中花费了很大精力,却收效甚微。这是什么原因呢?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下笔如有神”,前提是“读书破万卷”。这充分说明,只有多积累写作素材,学生才不会感到作文难。那么,素材是如何积累的呢?主要途径就是阅读。那么,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呢?

首先,以阅读文本为写作素材,在阅读中积累

学生在写作时觉得没什么内容可写,除了因为缺乏生活经验、阅历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阅读面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少。目前,入选教材的范文总体上说都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文章的水平。这就为在教学中穿插作文教学,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如,我把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吴晗的《谈骨气》、鲁迅的《〈呐喊〉自序》、陶铸的《崇高的理想》等课文中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名言佳句介绍给学生。又如,我将《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中廉颇、蔺相如、荆轲等历史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颂扬或批判。这样就为学生写爱国主义题材的作文提供了材料。

同时,教学时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范文中所提供的写作材料。例如,《崇高的理想》中提到许多历史人物,写作时学生既可以从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方面去运用,又可以从谈理想、谈抱负等方面加以借鉴。学生占有了这些资料后,在后来的《心中时刻装着祖国》《祖国在我心中重千斤》《为振兴中华而拼搏》《崇高的理想是力量的源泉》等作文中较好地活用了从范文中获得的资料,同时又创造性地进行了发挥,极大地丰富了作文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利用讲读课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材料,既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和写作的兴趣,更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其次,以文本为范文,引领学生从文本中发现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教师经常是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教学中,常是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与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逐步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例如,《背影》《最后一课》《荷花淀》《药》等课文中人物的细节描写是作品的一个重要特色。我在讲解这些作品的写作特色时,密切结合学生描写人物过于笼统的情况,引导学生归纳文本细节描写成功的关键因素:一是重在锤炼词语。在细节描写中要精心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二是以小见大。选择细节的时候要从细微处着手,从大处着眼,让细节反映人物的思想状况,力求使细节具有深刻意义。

例如,《背影》中朱自清通过对父亲衣着、走路姿态、攀爬动作等方面的细节描写,着力刻画了父亲沉重、蹒跚、艰难、努力的背影,是作者心灵深处难以忘却的“背影”。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而这父子深情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含蓄地表达出来的。这些连续的动作细节描写之所以出色,关键在于运用了一连串恰当的动词,以及用来修饰动词的状语。习作中,学生对动词的运用比较重视,但时常忽视对修饰语即状语的运用。教学中,教师指出这两点后,引导学生进行人物细节描写的单项训练,要求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表现亲人或朋友对自己的深情。这不但可加深学生对作品中细节描写的理解,也能使他们初步掌握一些描写人物细节的实际本领。例如,陈思进在《守候母爱》一文中这样写道:“等了半晌,车子还是迟迟不肯来,我开始心急地东张西望。蓦然,街对面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我的眼帘——妈妈正默默地注视着我。我心头一暖,朝她挥挥手,让她别等了,可她却对我笑了笑,还是站在那儿‘守’着我。终于,车子来了。我上了车,挤过人群,透过车窗向她招手。只见她伸长脖子,踮起脚尖,挨个儿寻找着我,当目光定格在我身上时才露出放心的笑。车子启动了,妈妈的笑容越来越模糊了。渐渐地,我只能隐约地看见她的身影伫立在街头。我的心头一热,眼睛模糊了,妈妈那关切的目光却越来越清晰……”

此外,教学时教师还可以根据一些范文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在叙述中进行插叙,采撷诗词,运用典故、故事、传说等写作手法,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三,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激活写作灵感

创造需要灵感,学生的创作也需要灵感,如何激活学生写作的灵感呢?这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先创设情境,把学生置于作者所描绘的某种情境中,让学生变成文中的主人公与作者产生共鸣,以培养学生的创作灵感。特别是在一些远离学生生活的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如古文、诗歌),教师不妨让学生“放马奔跑”,大胆联想和想象,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感性认识进行加工改造,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新事物”。

例如,教学泰戈尔的《金色花》时,当学生的心灵为母爱所深深震撼时,我让他们即兴写一首诗,献给深爱自己的亲人。学生王笑安当即写下:“假如我变成一只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又落在花朵上,挥动着翅膀,向你打招呼,妈妈,你会认得我吗?

你要是左顾右盼,寻找我的身影,那么,我就会偷偷地笑,再挥挥翅膀,在你身边转两圈,然后轻轻落在你的手上、肩上、头上,看着你。当你把目光转向我,我又会挥挥翅膀,为你跳一支舞。

我喜欢闻着你身上特有的气息,静静陪着你,让你因有我的存在而感到轻松、愉悦。我也愿在花丛中静候你的到来,默默为你舞蹈。我希望在你的眼睛里看到我。但是,或许你不知道那会是我。

夜幕降临后,我又落在你的眼前,让你陪着我,可我不愿告诉你这一天我都在哪儿。”

第四,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鉴赏作文的能力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学生能从语法、修辞和逻辑三个方面去鉴赏别人的作品,然后对比自己的作文,提出一些新的看法或要求,那无疑是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飞跃。学生只有通过鉴赏名家名篇中规范、生动、严密的语言来纠正自己的语病,丰富自己的词汇,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为在规定的时间里快速作文提供保障。

作者:姜爱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这告诉我们,写作能力不仅是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体现,也是情感观、态度观、价值观的体现,它是一种综合体现。因此,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能就写作论写作,而应既要立足于大语文教育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要遵循写作教学的规律,使语文素养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阅读与写作中花费了很大精力,却收效甚微。这是什么原因呢?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下笔如有神”,前提是“读书破万卷”。这充分说明,只有多积累写作素材,学生才不会感到作文难。那么,素材是如何积累的呢?主要途径就是阅读。那么,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呢?

首先,以阅读文本为写作素材,在阅读中积累

学生在写作时觉得没什么内容可写,除了因为缺乏生活经验、阅历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阅读面窄,知识贫乏,占有的写作资料少。目前,入选教材的范文总体上说都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文章的水平。这就为在教学中穿插作文教学,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如,我把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吴晗的《谈骨气》、鲁迅的《〈呐喊〉自序》、陶铸的《崇高的理想》等课文中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名言佳句介绍给学生。又如,我将《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中廉颇、蔺相如、荆轲等历史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颂扬或批判。这样就为学生写爱国主义题材的作文提供了材料。

同时,教学时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范文中所提供的写作材料。例如,《崇高的理想》中提到许多历史人物,写作时学生既可以从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方面去运用,又可以从谈理想、谈抱负等方面加以借鉴。学生占有了这些资料后,在后来的《心中时刻装着祖国》《祖国在我心中重千斤》《为振兴中华而拼搏》《崇高的理想是力量的源泉》等作文中较好地活用了从范文中获得的资料,同时又创造性地进行了发挥,极大地丰富了作文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利用讲读课向学生有意识地提供作文材料,既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和写作的兴趣,更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其次,以文本为范文,引领学生从文本中发现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教师经常是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教学中,常是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把讲解范文的写作特色与引导学习和运用范文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逐步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725130.html

相关阅读: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