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中生有:
2009年全国Ⅰ卷试题: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个上面不加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图13),见于于武丁卜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图46),行用于其他各时期。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云基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全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 (点明说明对象)
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但是这个字的构成一直困扰着古文学家们。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如此等等,其说不一。直到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全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一问题。(交代实验过程)
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从甲骨文、金文(图7~9)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宜的一,而是具有孤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多属斧钺或多属斧钺阑。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这也是由这产生的时代决定的。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亚里士德说: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介绍科学原理)
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边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
请看:
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
A.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句子可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
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啊伽门农王的权利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威力就不复存在。
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期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者。
【简析】原文有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句。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中。这 始终最高统治者属于无中生有。
例2:2009年高考语文宁夏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2)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3)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
2. 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简析】A项。原文: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句中的这指代上一段末所说的即使是李杜的诗歌,流行也有时代性。值得欣喜的,不是将唐诗为宋词元曲取代与流行歌词长盛不衰比较而言的。此题无中生有,张冠李戴。A项中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虽然符合史实,但文中并未论及,更非值得欣喜的原因,故属于无中生有。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728016.html
相关阅读:说明文《天上真的会掉金子》??高中阅读答案
高中说明文阅读答案:《中国古代社会的节日休假》
《关于企业家阅读的调查报告》阅读答案
《微电影大有可为》高中说明文训练阅读有答案
《洪积扇??河流摊开丰饶扇面》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