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误区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来源: 高中学习网

信息技术课已开设多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不再是单纯地进行信息技术的授课,而是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科学有效地整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进行有机的结合,使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地科学配置,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所有资源的使用效率。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多种误区。本人结合近几年从事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科教学的经验谈一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一点体会。

误区一: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只有传统意义上的辅助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只是单纯地作为一种工具。

信息技术在实际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达到了只要有公开课等教学活动,课堂上一定有信息技术的应用。然而,这样是不是就达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目的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我们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解决数学问题和学习数学的工具,而不是传统教学工具的替代品。然而现在却有大量的教师在使用电化手段时陷入怪圈,只要是公开课、评优课,教师就会把传统的教学手段换为电化手段,没有真正在备课中融入信息技术。

现在在教师中存在着一种错误的想法,只要在课堂上使用了先进的教学仪器就是进行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错误地将整合理解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计算机、展示台、投影机等先进的仪器搬进课堂就是进行了课程的整合。这样做只是达到了传统意义上的辅助教学。

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结合只是简单的1加1等于2,而整合后的资源所产生的效益不单是原资源效益之和,可能远远大于它,也就是1加1可能大于2。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杭教授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信息技术不再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应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

如:在听《10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节课时,该老师是这样设计的:老师在课前用了大量的时间设计了一个课件,课件的画面是非常的漂亮,内容却只是几道数学计算式题的展示,在每一首计算式题的周围有许多漂亮的花和一些卡通画,非常地富有趣味性,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确实能吸引小学生的眼光。但是总给人一种做作的感觉:只是几道数学计算式题,本来只需用小黑板就能反映的式题,却非得用大量的时间来设计一个花哨的课件来,不仅不能很好地展示式题,反而还分散了小学生的注意力,效果是适得其反。在这里,老师把信息技术当成了一种工具,但是非但没有起到一件普通教学工具的作用,反而干扰了课堂,影响了学生的精力的集中。

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和一种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途径。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教师应当努力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的意识和能力。

这种现象不只是在教师的教学中存在,甚至有些教研人员也存在这种错误的想法。如在有的评比课活动中,评委在打分的时候就把技术分看的很重。课堂上有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加上技术分,没有就扣技术分。这种想法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课堂上应用了这种手段,只能说你改进了教学工具而不能等同于整合。以至于现在不少学校,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要上公开课时,教师就费尽心思,精心制作,将幻灯片、录像、录音、电脑制作软件等都搬上教学舞台,公开课成了表演课,上课教师也为“伊(公开课)消得人憔悴”。可平常呢?还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

看一堂课是不是做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看这位教师是不是认真钻研了教材,研究了课程要求,是否寻找到了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最佳整合点,是否有利于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是否真正提高了教学效益。

误区二: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喧宾夺主

我们提倡学科的整合就是要打破学科本位化的局面,使各学科之间有机的联系起来。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就并不一定意味着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占有主流的位置。在学科教学中不能用信息技术代替学科课程内容,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

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执教的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认识》这一节课,该教师在准备这一节课时,的确下了苦功夫,把有关圆的特征,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做成了非常形象、生动的动画,让别人一目了然。整堂课中学生就是通过看这一课件而学习有关圆的特征,生动而形象地看到了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让学生利用动画形象地看到了怎样去画圆。这一堂课表面上看起来,学生掌握的的确不错。但是我们要想一想,这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精神,能否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节课中本该让学生“做数学”的环节,教师却以课件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在这一活动中成了一位忠实的观众。教师在准备这样一堂课时,就没有去深入的研究课程,没有研究教材,没有研究学生。让学生能通过生动、形象的课件去认识事物不是一件坏事,但我们不能把这作为主要的形式,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认知过程。如果让学生通过亲自折手中的圆,去感受圆各部分特征,然后上升为概念,再让学生利用课件去形象地加深认识这些概念,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来源过程。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791263.html

相关阅读:苏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测试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