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导学案更符合实际

编辑: 逍遥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来源: 高中学习网

贾会彬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推行学案教学。那么,如何让学案教学更适合我们新郑市的实际呢?我下面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什么是学案?“百度百科”上这样解释:“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学案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成绩方面功不可没,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关于学案的实践和研究也很多。从横向看,香港、台湾也有类似的做法,香港称之为“语文工作纸”,台湾称之为“国文学习单”,大家都在探索。从纵向的学术论文看,2011年知名的中学语文期刊上,有三篇关于学案的文章值得关注??第一篇是魏本亚教授的《语文“学案”教学实验:特征、价值与反思》,发表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1年第7期;第二篇是吴雁驰的《“学案教学”利弊谈》,发表于《语文学习》2011年7-8期合刊;第三篇是徐永峰老师的《学案,可以这样用》,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年第10期。另外,2011年6月17日的《中国教育报》也对学案教学进行了探讨。

我认为,我们的语文学案教学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以下不良倾向:

其一,我们的新授课变成了讲评课,文本的美也不复存在。很多老师的学案教学课变成了典型的讲评课,教师的任务就是讲评学生不懂的试题。高一高二一节节课千课一面,没有个性,没有创新,我们追求的教学艺术荡然无存,语文课变成了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课堂。没有诵读,没有语言的品味,没有情感的熏陶,七宝楼台被拆碎成片断,一篇篇美文已经被肢解成一道道直指考点的试题。功利化的学案损害了语文的教学艺术。

其二,导学案容量大,学生没有时间做。我们新郑的情况和郑州不同,新郑高中的情况又和初中、小学不同,郑州市的中学和新郑市的初中、小学没有早晚自习,学生的自主时间较多,而我们新郑的高中则多属于寄宿制学校,学生没有太多的自主时间。而导学案动辄三四十分钟的题量,让学生苦不堪言,他们没有时间去做,只有应付。

其三,我们的新授课和专题复习课变得预设有余,生成不足。首先,由于课堂的所有问题已经展示在学案上,而课堂又紧紧围绕这些问题来展开,所以,我们的课堂总是按预设的道路前进,没有临时生成的激情和惊喜,课堂显得非常机械。其次,由于学案事先被学生做完,有心的教师对学生的各种失误已经了然于胸,并已经想好对策,这对一节讲评课来说至关重要,但对一节新授课来说则未必是一件好事。在这样的课堂上,已经不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前精心准备就足够了;在这样的课堂上,已经不需要教师的步步点拨,依照考点找原因就行了。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能力将会不进反退。

让语文导学案符合我们自己的教学实际。我们也许可以这样做。

其一,压缩容量,留出空白。我认为,我们不一定非要把所有问题都写到学案上,我们可以压缩学案的容量,只把一些必不可少的非重点问题放在学案上。这样做有两个好处。首先,更符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我们新郑不同于山东衮州一中等学校,我们高中生的自习时间非常少,六科或九科分下来,留给每一科的会更少。如果每一科的学案容量都很大,学生很难保质保量做完,一定会出现应付现象。我认为,学案应该能让学生在15分钟内做完,无论如何不能超过20分钟。其次,既然很多重点探讨的问题没有出现在学案上,我们课堂上用足够的时间去探讨他们,这就让我们的课堂去除了讲评课的嫌疑,有了随机生成的可能。

举个例子。我在讲《记叙文开头》时,在学案上展示了两个记叙文开头??一个是开门见山的,一个是绕来绕去绕了一大圈才切入叙事的,学案问题是:“你更喜欢哪一个开头?为什么?请修改你不喜欢的开头。”学生都喜欢开门见山的开头,但对另一个开头修改时却又一次绕来绕去不切入叙事。针对学生知道开门见山、不会用开门见山、没有用开门见山意识的情况,我认真设计教学,分类解读开门见山的种类。课堂上,我以学案的预习问题为引子,指出学生的失误,带领他们进入开门见山的深水区,由中外名著中的例子归纳开门见山的种类,效果极好。

其二,学案问题不可试题化,要有语文味。山东省衮州一中的李平老师针对课堂没有语文味的现象,认为原因之一是“导学案的问题设计有习题化、试题化倾向,只重结论没有过程分析”。这个回答一语中的。学案上的问题应该是语文课堂上鲜活的问题,而不是标准化习题。以《触龙说赵太后》为例,若对文章开头设题,标准化试题会这样问:“赵太后为什么不让自己儿子去做人质?请结合文本分析之。”这样的试题答案唯一,放在课堂上很枯燥。而李平老师课堂上的语文问题会这样问:“结合背景,请设身处地地揣摩赵太后的内心痛楚,用第一人称写一段她的内心独白。”这个问题很鲜活,形成了对文本的补白,在补白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锻炼了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又理解了赵太后不让儿子做人质的原因,还丰满了赵太后这个人物形象。总之,学案要有语文味,就应尽量避免习题化倾向。

以上是我的粗浅看法,恳请批评指正。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795946.html

相关阅读:语文写作指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