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已实施很长一段时间了,但是我在平时听课时发现,有的老师在数学课上还是以讲课为乐,包办代替,上课就像是在说评书,自我感受良好,生怕一节课说不完,讲不全,没有师生互动和学生活动,或者是师生互动学生活动只是流于形式,不问学生的感受,对学生的提问不以为然,对于学生问题的回答冷漠或不置可否,课堂过程不自然不流畅,学生茫然,老师吃力,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发展,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须知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的行为上,就是要求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
一、数学教学过程就是要实现师生间真正的对话
我认为,一个好的数学老师在数学课堂上应该是大气的,机智的,风趣的,自然的,善于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因为这才是成功组织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它不仅是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师生之间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的体现。对学生而言,交往更是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则是意味着上课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不单是关注“物”,而且要关注人,是教师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必然带来师生心灵的愉悦,人际关系的和谐,知识能力的共进。
要实现这样的对话,数学教师就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设计问题情境、组织教学过程、安排课堂练习时,要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有耐心并积极的采取各种方法,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错误,从而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则要帮助他们确立更高的目标,并在教学中指导他们选择更多更广阔的学习材料,使他们的数学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示和提高。
源于以上理解,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将数学课堂作为实现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赖、互相激励的平台。对学生的个性给予接纳与肯定,对不同见解能够宽容与理解,教师不再是面对学生的说教者,而是体谅学生的倾听者、合作者与帮助者,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为了每一个孩子”未来发展的保障和奠基。
二、数学课堂要着眼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
对于传统的教学课程体系我们不能一味否定,但确实有它的不足和弊端,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学内容一般是一系列经过精心组织的、条理清晰的数学结构,不大重视属于学生自己的经验,这样的内容虽然是便于教师教给学生成套的数学内容和逻辑的思考方法,但学生的参与只能是被动的,学生只要注重课本提供的数学题目的计算和解答就行了,完全不用考虑它们的实际意义,这样的内容学生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并有助于形成某些一板一眼的扎实功底,但难于拓宽学生的视野,贯通学生的思想,反而容易抑制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这一理念与“着眼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紧密相关,新教材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像的问题出发,让数学背景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并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已学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打造新的教学模式,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对应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对的重要课题和主要任务,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把自己工作的着眼点放在启发和信任上,让学生有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即是利用与适应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以学生为主体,从他们的经验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逐步发展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条件与情境,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将新的学习内容纳入其认知结构之中,从而成为有效、有用的知识。通过思考与交流,有目的,有意义地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823128.html
相关阅读:美国高中数学都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