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标准以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形式创造性的构建了历史课程目标。在教材中体现和落实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这一理念,关键之处在于,教材在呈现历史学习内容的同时,要设计历史学习的程序,划分了学习阶段,安排了学习步骤,并引导学生沿着优化的学习过程最有效的掌握学习内容,从而达到最大效益。根据这一理解,(川教版)历史教材每课设计了导语、主辅栏和学习与探究三部分,这实际上就从纵向上把课文的学习过程划分为导入、师生互动掌握基本内容、自主学习三个阶段。"史海拾贝"和"心得与疑问"的设置就是自主学习阶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表面上看,"史海拾贝"无非就是一段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字内容,而"心得与疑问"更是只有一个标题,但是,当我们把"史海拾贝"和"心得与疑问"在教学中利用并加以分析,就会发现 "史海拾贝"和"心得与疑问"对于教学有重要的意义。今天就结合教学实践和大家探讨"史海拾贝"和"心得与疑问"的设置及其运用。
一、"史海拾贝"及其在教学中的实践
总体上看,"史海拾贝"的内容是"紧密结合该课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补充介绍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者其他历史知识"。在教学中,我认真对照历史课程标准,认为"史海拾贝"的内容呈现总结是对历史课程内容标准的补充、深化、延伸。
(1)对于对历史课程内容标准的补充的"史海拾贝"内容可以让学生课堂自学或者课后自学,如果可以和教学内容整合,则尽量和教学内容整合。比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第一主题第一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后的"史海拾贝"——房谋杜断,教师就可以留在课后让学生阅读。也可以在讲述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措施之一——选用良吏是结合"房谋杜断"的内容让学生体会,还可以根据材料认识到选用人才的重要性以及人才的内涵和唐太宗卓越的政治眼光、宽广的心胸,当然还可以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在教学中,笔者采用的是后一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讨论激烈,而且不少同学在"心得与疑问"中还将隋炀帝和唐太宗对于人才的看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当然,既然是对历史课程内容标准的补充,教师不必再深发和拓展,对于个别特别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单独交流。
(2)对历史课程内容标准的深化的"史海拾贝"内容必须和教学内容整合,并充分发挥其"史料"的作用。比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上第二主题第五课《商鞅变法》后的"史海拾贝"——徙木立信,教师可以和学习活动"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整合,在讨论时引用材料让学生认识到在变法中商鞅的历史作用;而学习活动"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又可以和教学内容整合,即教师在讲述完商鞅变法后就可以结合该学习活动展开讨论,而不必单独用时间来处理学习活动和"史海拾贝"了。而且教师还进一步升华,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意义。在课后的心得与疑问中,就有同学联系到自己和父母的不诚信的做法,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样就达到了教材各部分之间的整合了,从而有利于优化教学的过程,实现教学的最好效果,也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3)对历史课程内容标准的延伸的"史海拾贝"内容要根据主题的线索在教学中和其它部分或主题中的其它内容整合或主题之间的整合。比如:《中国历史》八年级上第一主题第三课《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史海拾贝"——台湾人民反对割台斗争,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这则材料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反抗外来的侵略还包括台湾人民在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述《马关条约》的内容时和材料整合;也可以在总结本课的时候以提示的方式提醒学生注意;还可以在主题总结的时候,与林则徐、关天培、左宗棠、邓世昌、义和团放在一起让学生对近代中国人民坚决反抗外来侵略形成完整的认识。由于台湾在中国历史中的特殊地位,教师还可以在近代史讲述完毕后,在对台湾问题的整体认识上结合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的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同时在台湾受侵略的时候,台湾人民坚持斗争,直到取得胜利的不屈精神。
通过两年多来的教学实践,我坚持"从学生实际和史海拾贝栏目内容出发,促进课文各个栏目之间、主题各课文之间、主题之间的有机整合"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史海拾贝"的作用,在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
二、"心得与疑问"及其教学实践
其实"心得与疑问"在教材上就是一个题目而已。但是,这处巧夺天工的留白,是川教版教材的又一亮点。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心得与疑问",通常是先总结和归纳自己刚学习过的知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疑问。比如:在学习了《春秋争霸》后,有学生写到:其实,我早就知道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和勾践了。今天的学习让我更加加深了对这些英雄的了解。几个人物各有千秋。齐桓公善用人才,晋文公随机应变,楚庄王勇于改过,勾践卧薪尝胆。他们的精神深深的折服了我,特别是勾践卧薪尝胆的勇气和毅力。记得上次月考数学没有考好,只有100分,当我知道自己的成绩的时候,我伤心的哭了。后来,老师专门找我谈话,他给我鼓励,表扬我刻苦学习的精神,希望我继续努力,不要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败而放弃。今天,我更加明白了这个道理。但是,我还有个疑问:老师你说春秋争霸打破了传统的习惯,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我就不理解了。难道说打仗是好的?我问了父亲,他还说周朝的时候军队打仗都讲究礼貌,是实力的较量,连孔子都想回到周朝的理想社会中。可是,我还是不明白。
从这篇"心得与疑问"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不仅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归纳,而且还把历史知识和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了。更可贵的是学生不仅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还想借助其他人来解决疑问,而且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其实,这就拉近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距离,"心得与疑问"在三者之间搭建起了平等沟通和交流的渠道。于是,我经常利用"心得与疑问"适时的和学生展开交流。
起初,"心得与疑问"我们是作为历史课唯一的课后作业留给学生的。伴随教学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在课堂上引入"心得与疑问",作为教学的一部分,这样又给学生以生生、师生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为了更好的利用"心得与疑问",我还充分利用网络,比如:我在自己的教学BLOG上就专门设置了一个栏目:师生往来。学生、家长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留下任何他想说的问题或者看法,我都会在第一时间给与解答。
总之,通过两年的实践,我发现利用"心得与疑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归纳、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更可贵的是在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架起了一道可以沟通的桥梁,极大的改变了过去历史教师几乎和学生、家长不沟通的局面,也在最大范围内调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服务教学,最后,也给教师提供了教学反思的机会,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心得与疑问"的作用,积极在教学中实践和总结。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846117.html
相关阅读:历史必修一、二、三学习提纲 暑期自学一手资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