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与历史之间不会自然而然地相互吸引,掉书袋的历史观和说教的讲述方法就像一道围栏,把孩子挡在历史的外面,看不到也触不到历史的妙处。
为了让哲哲喜欢上历史,在切入方式上,我习惯于首先激起他的兴趣。例如,哲哲在语文课上学了"狗尾续貂"这个成语。晚饭后,我问他是否知道这一成语的由来,他说只知道是什么意思。于是,我翻开《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的一章,轻声读给他听:"晋朝的司马伦一做皇帝,就把自己同党的一伙人,全都封了大大小小的官职。当时官戴的帽子都用一种叫做貂的名贵动物的尾巴作为装饰。由于一时封的官太多,官库里的貂尾都不够用了,只好找些狗尾巴来充数……"
读过之后,哲哲觉得很好玩,让我接着往下读,乱糟糟的晋朝在他看来很值得看看热闹。以前我说"咱们读中国历史吧",他常常扭扭捏捏,并不热切配合。从那以后,再读历史故事,他总是给予肯定回答,赶紧去洗漱。我问"昨天咱们读到哪里了",他连忙回应:"爸爸,昨天讲了祖逖闻鸡起舞,打败了北方的坏人。今天该讲骄傲的公鸡了。对了,爸爸,为什么叫骄傲的公鸡呢?历史书也教怎么养鸡吗?"
不理会小家伙的恶搞,我翻开书继续给他读历史。读了一个多月,渐渐发现自己经历的历史教学存在太多的误区。例如,把各个朝代割裂来看,缺少一种高屋建瓴的视角;很少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距离孩子的生活经验过于遥远;过于关注政治更迭,而缺少对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关注……于是,在给哲哲读历史时,我尽量避免这些弊病,试图借助优秀的历史书还原一个多彩多姿的古代世界。
读到努尔哈赤重振女真族时,我找出地图,给哲哲讲了女真族当时活动的大致范围和东北地区经历的历史变迁:在春秋时期属于燕国,就是荆轲刺秦的那个燕国;五代十国的时候叫做幽州,有个叫石敬瑭的卖国贼把幽云十六州卖给了辽国;后来,金国取代辽国,元朝又打败金国,占领了东北地区……
"对了,爸爸,妈妈说她是半个满族人,你是满族吗?""我不是,你知道吗,清朝建立以后,有个叫多尔衮的人,下令严禁汉人进入东北,使东北变得非常富饶。清朝末年,大批中原的人从山海关进入东北,逃避战乱,就像电视剧《闯关东》讲的那样。中原人与满族人通婚后,才有了许多妈妈那样的半个满族人。""那我是不是四分之一个满族人呢?"刚刚学完分数的小家伙开始活学活用,让我感慨历史激活了他的创造力。
读历史,从孩子感到亲切的地方入手,孩子会觉得历史就在身边,是鲜活的、好玩的。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把历史看得过于遥远,总觉得历史就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无关现在,学与不学无关痛痒。殊不知,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就像台湾学者陈卫平所说,让孩子记录下他的一天,这就是他自己的历史;孩子自己的家族与血缘关系,同样是历史。历史的来处总与当下的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历史人物或事件与孩子的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拓展阅读,历史会变得更熟悉,有温度,也可谓最好的历史启蒙。
当历史走进孩子的生活,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时,历史上的人与事就如往事般历历在目。有专家指出,历史的功用之一,在于能提供一种"临场感"。而这种临场感的获得,就是以灵活的形式,依循孩子的生活经验,使之走进历史的深处。由于身临其境,由于古今对照,孩子能更好地理解生活在彼时的人为什么那样生活、那样思考,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从而明白了学历史的着力点与意义。某种程度上,读历史与其说是在读人、读故事,不如说是在读自己。
读历史还拓宽了孩子的知识面。对历史上人与事的评论,也能反映出孩子的观察、思维和判断能力,从而"泄露"其内心世界和价值观。而父母的引导,就是一次很好的德育活动。从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和千奇百怪的事件中,引导孩子深入思考。潜移默化中,孩子会明白更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诸如从越王勾践身上看到沉潜立志的勇气,从战国四君子身上看到交友的重要性,从刘邦身上看到选人用人的哲学,从隋炀帝杨广身上看到没有德行的下场……
一天回家,看到哲哲埋头制作读书海报,上面写着:"春秋战国打打打,秦朝帝国罚罚罚,楚汉相争杀杀杀,三国时代诈诈诈,还是现在中国好,每天都和平安稳。"字写得虽然不那么工整,但让人敬佩的是小家伙对历史有了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了历史观。在海报的右下角,他还列出了一个小提问:"汗血宝马是神话中的还是现实中的?"
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去,也是读历史的应有之义。不知道哲哲的同学能否答上来,说实话我也答不上来,看来还要和孩子再次走进历史书中。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856766.html
相关阅读: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常考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