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贺
最近我作为评委参加了某部委主办的以阅读为主题的全国中小学征文的评选。在连续几天看了580篇中学生作文后,我的心情是既惊喜又沮丧,惊喜的是孩子们的文字功底普遍不错,遣词造句颇具章法,各种修辞手段也大都运用得体,有些段落写得灵气十足;沮丧的是孩子们很少在文章中袒露心声,很难透过文章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总体而言,这批作文有个普遍的问题:假??写的是假事、抒的是假情、发的是假议论。比如,有一篇作文写道,读了某本书的感觉“如同吃了一枚无花果,既甜蜜又苦涩”。无花果能吃出苦涩?显然作者没吃过无花果,想当然地以为就应该是那个味儿。类似的向壁虚构的内容,在这批中学生作文里大量存在。作文并非不能虚构,但即便虚构也要给人营造出真实的氛围。如果故事经不起推敲、情感并非发自内心、议论不是自己的真实看法,文字再漂亮,能算好文章吗?
说文章存在假的问题,还有一个理由,即模式化。这580篇作文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本来各地风土人情、方言土语各有特色,每个人也各有其性格和经历,但看上去这些文章却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开头必是一段华美的抒情,中间写一段自己读了某本书的感受,其间引用几句名人名言,结尾点题。连续看了500多篇千篇一律的文章的确令人厌倦。
近年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问题一再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这次的评审看,我国的语文教学有得有失。我们的语文教育在夯实基础方面成绩突出,但在塑造人格、培养志趣方面明显不够,我们的很多孩子不具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立表达的能力和习惯。学生作文之所以出现模式化的假的问题,和语文教学的这一特点有直接关系。
去年上海中考作文题目是《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一名女生走出考场接受采访时说:“因为是中考,如果真说心里话,一定考不好。”一语道破真相:考试不欢迎真话。近些年,教育界一再呼吁“作文要写真话”“要抒发真情实感”,但这样的呼吁也仅仅是呼吁而已。不是学生们没有真情实感,而是在高考中考这样的重大人生关口,稳妥起见,还是照老师教的套路为好。如此心态写出的作文,岂能不假。
不过,如果语文教材本身就充斥着虚假空洞的文章,我们又怎能指责孩子们在作文里说假话呢?曾有媒体报道有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失实,《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1989年洛杉矶大地震里的一个温情故事,事实上1989年洛杉矶并没发生地震;《爱迪生救妈妈》说的是少年爱迪生用烛光为妈妈做了一场阑尾炎手术,但据史料记载,世界第一场阑尾炎手术出现时,爱迪生已经40岁了……诸如此类的硬伤使文章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学习这样的文章,孩子们学到的是什么?恐怕就是作文只要写漂亮话就行,是不是真有其事、是不是真情实感,那就顾不上了。
目前,中学语文教材的改革已经起步,希望教育工作者吸收各方意见,改进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语言技能的同时也掌握写文章的正确态度,毕竟“修辞立其诚”,诚实是写作的最佳策略。
(摘自《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1日)
【阅卷者言】
北京大学教授漆永祥是北京语文高考阅卷组副组长,有20多年高考阅卷经验。他在接受某媒体关于北京高考作文评分的采访中也着重谈到了真话与漂亮话孰是孰非的情况。
面对“评定一篇高考作文优劣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漆教授表示:“我们评定作文的优劣,主要是看文章的内容与思想,鼓励考生敢说真话,敢讲自己,对于有思想、有才情、有个性、有见解的作文,我们给予高分;退而求其次,也是文从字顺,说理自然,叙述流畅,故事可信,有些小小感想的作文。我们反对过于模式化、套路化的作文,过于强调文章的架构与步骤,而这些东西又不能承载其内容的作文,在北京高考作文中是得不了高分的。”
然而该怎么理解“真实”?高考作文如果缺少所谓“伟大意义”,会不会影响分数呢?对此,漆教授表示:“根据我自己的调研结果,许多中学生平素的日记与习作都比考场作文写得好。日记与习作中有他们自己的话语与故事,率真任情,真情流露;而一旦入了考场,就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与平素判若两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也许跟语文老师强调作文要有主旋律、要升华、要有高境界高目标有关。孩子们板起面孔作‘小大人’状,讲些和自己毫不相干的‘大道理’或‘劲吹赞歌’。这让我们既着急又痛心。能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喜怒忧乐、生活百味等形诸笔端,谈一点感触,讲一些体会,做到文从字顺、事具意全,就是好作文。我们提倡孩子们敢写自己的生活,敢写自己的喜乐甚至忧愁,敢写百样十色的社会,甚至批判社会现实,只要他说的有道理我们都鼓励与认可。社会与考生必须信任阅卷员,敢于表现,敢于创作,只要你有出色的表现,是会被伯乐发现的。”
【当事者言】
老师,您愿意听真话吗?
当一篇篇“假大空”在考场里横行,当一段段“真善美”在方格中得意……读起来味同
嚼蜡的文章让老师们不禁想问:为什么学生们不敢写真话???其实真话到处都有,世界并不缺少真话,而是缺少愿意听真话的人。
在《风雨总在彩虹后》中,小学生黄博浩的语文老师就是一个不愿意听真话的人。他说春天又臭又冷,她觉得他不细心观察;他写了家庭的不堪现状,她的评点却说他乱用成
语……既然说真话的代价是写检讨见家长,那么以后不如说假话:老师开心,黄博浩也开心。而那些不能写出来的真话都憋回肚子里,换个地方吐出来,或者变成一句句蘸糖的假话去哄老师、家长。
我们都是“黄博浩”。“假作真时真亦假”,因为经常写套话,一些人在写作业和考试时再也写不出真话了;另一些人的假话已经用滥,连假话也写不出了。老师,如果您还愿意听真话,请接受我们的直白。
(左思韵)
真心话,大冒险
学生作文为什么不写真话?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在同学们学会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的同时,他们也学会了分辨什么是利什么是弊,更懂得了真假与利弊之间并不是时时刻刻都是正相关的。在考场上写真心话作文,就仿佛在玩大冒险,而赌注是足以决定今后一生的考试成绩。于是学生关注的不是真与假,而是分数的高与低。学生的作文只不过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投下这个影子的,是植根骨髓的价值观。
当一个社会的每个人都不说真话,真相将会压垮整个社会。而此刻不愿说真话的我们,将是未来社会的一分子。
(黄晓敏)
不会说话所以不说真话
昔有因说真话而不被重用的韩愈、柳宗元、苏轼等才子,今有因说真话而作文被打入冷宫的众学子,在我看来,有这番遭遇,不是因为说真话而是因为不会说话。
老师教我们写作文,似乎从来只是教写美好的事物,哪怕那美好的事物是虚构的。记得小学语文习题“把你认为优美的句子画出来”,这道题的答案永远是各种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而那种我们认为真情流露的句子永远不会成为答案,于是我们便认为一篇作文只要用足够多的修辞手法,它就可以被评为好作文。可是修辞手法用多了,难免就假了。这只是表面上的假,天真的我们还是真正地爱世界的。表面上的假会发展为内里的假,逐渐懂事的我们看到了世界还有不美好的一面,却因为从小的教导,不懂、不敢说真话了。从来没有人教我们如何写真话,写那些真实存在的不美好啊。
在小学、初中的模板作文教学中成长,到了高中突然要抛弃“模板”,写真话,抒真情。四个字:不知所措!
(何芷晴)
【思索】
看过张贺先生的文章以及北京高考阅卷组负责人、学生的表述,你对真话与漂亮话的争论有着怎样的认识呢?欢迎与大家交流。
真话与漂亮话的困惑一时难以解开,需要我们不断追寻、求索。或许,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一段话,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我总是很不愿意向人问路,??这总是和我的口味相左!我宁愿向自己问路,自己探路。我就是一路问,一路探:??真的,人们甚至必须学习这种问题!然而,这??才是我的口味:??不是好口味,不是坏口味,而是我的口味,对此我不再感到羞愧,也不隐讳。‘这??现在是我的道路,??你们的路在哪里?’我如是回答那些向我问‘这路’的人。”
张贺
最近我作为评委参加了某部委主办的以阅读为主题的全国中小学征文的评选。在连续几天看了580篇中学生作文后,我的心情是既惊喜又沮丧,惊喜的是孩子们的文字功底普遍不错,遣词造句颇具章法,各种修辞手段也大都运用得体,有些段落写得灵气十足;沮丧的是孩子们很少在文章中袒露心声,很难透过文章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总体而言,这批作文有个普遍的问题:假??写的是假事、抒的是假情、发的是假议论。比如,有一篇作文写道,读了某本书的感觉“如同吃了一枚无花果,既甜蜜又苦涩”。无花果能吃出苦涩?显然作者没吃过无花果,想当然地以为就应该是那个味儿。类似的向壁虚构的内容,在这批中学生作文里大量存在。作文并非不能虚构,但即便虚构也要给人营造出真实的氛围。如果故事经不起推敲、情感并非发自内心、议论不是自己的真实看法,文字再漂亮,能算好文章吗?
说文章存在假的问题,还有一个理由,即模式化。这580篇作文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本来各地风土人情、方言土语各有特色,每个人也各有其性格和经历,但看上去这些文章却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开头必是一段华美的抒情,中间写一段自己读了某本书的感受,其间引用几句名人名言,结尾点题。连续看了500多篇千篇一律的文章的确令人厌倦。
近年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问题一再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从这次的评审看,我国的语文教学有得有失。我们的语文教育在夯实基础方面成绩突出,但在塑造人格、培养志趣方面明显不够,我们的很多孩子不具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立表达的能力和习惯。学生作文之所以出现模式化的假的问题,和语文教学的这一特点有直接关系。
去年上海中考作文题目是《今天,我想说说心里话》,一名女生走出考场接受采访时说:“因为是中考,如果真说心里话,一定考不好。”一语道破真相:考试不欢迎真话。近些年,教育界一再呼吁“作文要写真话”“要抒发真情实感”,但这样的呼吁也仅仅是呼吁而已。不是学生们没有真情实感,而是在高考中考这样的重大人生关口,稳妥起见,还是照老师教的套路为好。如此心态写出的作文,岂能不假。
不过,如果语文教材本身就充斥着虚假空洞的文章,我们又怎能指责孩子们在作文里说假话呢?曾有媒体报道有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失实,《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1989年洛杉矶大地震里的一个温情故事,事实上1989年洛杉矶并没发生地震;《爱迪生救妈妈》说的是少年爱迪生用烛光为妈妈做了一场阑尾炎手术,但据史料记载,世界第一场阑尾炎手术出现时,爱迪生已经40岁了……诸如此类的硬伤使文章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学习这样的文章,孩子们学到的是什么?恐怕就是作文只要写漂亮话就行,是不是真有其事、是不是真情实感,那就顾不上了。
目前,中学语文教材的改革已经起步,希望教育工作者吸收各方意见,改进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语言技能的同时也掌握写文章的正确态度,毕竟“修辞立其诚”,诚实是写作的最佳策略。
(摘自《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1日)
【阅卷者言】
北京大学教授漆永祥是北京语文高考阅卷组副组长,有20多年高考阅卷经验。他在接受某媒体关于北京高考作文评分的采访中也着重谈到了真话与漂亮话孰是孰非的情况。
面对“评定一篇高考作文优劣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漆教授表示:“我们评定作文的优劣,主要是看文章的内容与思想,鼓励考生敢说真话,敢讲自己,对于有思想、有才情、有个性、有见解的作文,我们给予高分;退而求其次,也是文从字顺,说理自然,叙述流畅,故事可信,有些小小感想的作文。我们反对过于模式化、套路化的作文,过于强调文章的架构与步骤,而这些东西又不能承载其内容的作文,在北京高考作文中是得不了高分的。”
然而该怎么理解“真实”?高考作文如果缺少所谓“伟大意义”,会不会影响分数呢?对此,漆教授表示:“根据我自己的调研结果,许多中学生平素的日记与习作都比考场作文写得好。日记与习作中有他们自己的话语与故事,率真任情,真情流露;而一旦入了考场,就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与平素判若两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也许跟语文老师强调作文要有主旋律、要升华、要有高境界高目标有关。孩子们板起面孔作‘小大人’状,讲些和自己毫不相干的‘大道理’或‘劲吹赞歌’。这让我们既着急又痛心。能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喜怒忧乐、生活百味等形诸笔端,谈一点感触,讲一些体会,做到文从字顺、事具意全,就是好作文。我们提倡孩子们敢写自己的生活,敢写自己的喜乐甚至忧愁,敢写百样十色的社会,甚至批判社会现实,只要他说的有道理我们都鼓励与认可。社会与考生必须信任阅卷员,敢于表现,敢于创作,只要你有出色的表现,是会被伯乐发现的。”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https://www.jiyifa.com/gaozhong/858782.html
相关阅读: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思路